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九十 (将要) B.杂然相(赞同)
C.河曲智叟以应 (丢失) D.飞来山上千塔(古代长度单位)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操蛇∕之神∕闻之 D.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 B.操蛇之神闻之
C.跳往助之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一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愚公移山》一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是为了突出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D.读了《愚公移山》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加上神灵的帮助,一定能成功。

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焉置土石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请说说“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的表达效果。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其欣悦()⑵媵人持沃灌()
⑶同舍生皆绮绣 ()⑷白玉之环()
翻译下列句子。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未,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蒻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夏白眼,宣德间人。能于乌揽核上刻十六娃娃,每一娃娃仅米半粒大,而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鹭,其蟠曲飞走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求之二百余年仅一人耳。
(节选自《清秘藏遵生八笺》)
【注】①宣德:明宣宗的年号。②螭(chī):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③蟠曲:屈曲,环绕,盘伏。
用原文回答:甲文中“”一句说明了核舟所雕刻内容的主题;乙文中用议论表明夏白眼雕刻技艺高超的句子是“”。(2分)
解释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罔不势象形因:(2)清风来徐:
(3)右臂支船诎:(4)珠可历历数也历历: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2)每一娃娃仅米半粒大,而眉目喜怒悉具。
今年是奥运年,小张同学搜集到了一个印有伦敦奥运会的会徽的钥匙链(右图为该钥匙链及伦敦奥运会的会徽)。请你观察图片,为这个钥匙链写一段说明的文字。(钥匙链两面图案相同,颜色可以自己想象,不少于80字)(5分)

文言文阅读。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2分)
(1)我之()(2)去之日()
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上 有 谴 我 任 之
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_______________
回答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文言文阅读: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乙)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①。其俗以男女质钱②,约不时赎,子本③相侔④,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观察使⑤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⑥,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注释】①顺赖:依顺信赖。②以男女质钱:用子女抵押换钱。③子本:利息和本金④侔:相等。⑤观察使:官名。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⑥穷:困窘
解释下列划线字。
(1)哀而之:(2)寒暑:
(3)恂恂而起:(4)其大人: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中以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跟蒋氏“弛然而卧”作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
B.蒋氏自述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C.“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是岂不足为政邪!”中的“岂”“是”意义相同。
D.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听到刘禹锡被贬到播州,主动请求朝廷将他们二人所贬之地对调,写法上先叙后议。

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柳宗元具有哪些政绩和品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