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①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②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③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④。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①季梁:魏国的大臣。②方:正。③恃:凭借。④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中道而反 (2)而离王愈远耳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要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不朝北走呢?” |
B.我想要离开楚国,我说:“你想离开楚国,为什么还朝北走呢?” |
C.我想要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还朝北走呢?” |
D.我想要离开楚国,我说:“你想离开楚国,为什么不朝北走呢?” |
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表示数目不确定)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然)
D.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穿过,透)
(2)【甲】文段中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 。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 。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但特点不同,【甲】文段水的特点是: ;【乙】文段水的特点是: 。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注①瘿:(yǐng)颈瘤病。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凡饮之者辄病瘿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
(2)文中画横线句子体现了南歧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这则寓言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亚夫军细柳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为动 |
为宫室、器皿 |
B.居无何 |
居天下之广居 |
C.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见渔人,乃大惊 |
D.使人称谢 |
长跪而谢之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说明。
古诗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①
(清)查慎行
平江远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1ǚ)祠:位于湖南汩罗。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③岁时:节令。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是马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湘兰沅芷年年绿
(2)翻译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 ”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摧残:乙文中,作者认是②“ ”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读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 |
(这) |
B.食之不能尽其材 |
(吃) |
C.执策而临之 |
(马鞭) |
D.策之不以其道 |
(按照) |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向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