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
《拾穗》描画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1)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油画《 》的画面,作者(  )他是()国人。
(2)填空。
汗滴禾下土,         春种一粒粟,        
(3)劳动十分辛苦,常让人疲惫不堪,请你再写出两个表现劳动辛苦的成语。
                                                                      
                                                         
(4)这幅画上共有()名妇女,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   ),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   );扎兰头巾的妇女(  ),她显得疲惫不堪,(    );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    ),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品读。
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
……

长廊还把颐和园的山水分成了两半,构成了颐和园的主旋律,成为建筑学的 典范,在世界上知名度也很高。 长廊的美还美在长廊上的那些画。 在 273 间长廊里,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彩墨画,一共有 14000 多幅。 这些画是有由来的。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山玩水,意犹未尽,很留恋江 南的景致,连做梦都经常梦到江南。于是,就让画工在长廊上画上了许多江南美 景。 这以后又加上了许多花鸟山水画,以起装饰烘托的作用人物画是最后才出现 的,画中那丰富生动的故事,更引人入胜,有民间传说的故事,有文学名著中的 故事,还有神话传说中的故事…… 这就是颐和园的长廊,你想去看看吗?
(1)第1自然段中的“最”字有什么作用呢?
(2)作者以疑问句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3)“变化无穷”这个词用的好,你认为好在什么地方呢?
(4)文中出现的数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课外品读。
树,不仅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人类也离不开它们。

春季,树的枝头吐出新绿,吸足了水分的一棵棵大树,开始了它们新的生活。春雨姑姑一次又一次地洒下了甘霖。把树上的灰尘冲洗干净,使它们露出美丽的面容。夜晚,它们像白天一样快乐,月亮婆婆每天晚上都给它们讲动听的故事,让它们度过那寂静的夜晚。清晨,太阳公公便把温暖的阳光照在它们身上。
夏季,大树茂密的枝叶像一顶顶绿色的帐篷,在狂风暴雨中,它们像斗士一样,勇敢地保卫着那绿绿的草、鲜艳的花。
秋季,树上的叶子黄了,黄叶随着风儿落得满地,厚厚的、黄黄的,像童话一样,构成了一个更神奇而美妙的世界。树叶落地,并非意味着死亡,而是甘心变为树根的养料,为来年长出更绿、更鲜的树叶,默默地奉献。
冬季,一棵棵的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凛冽地寒风吹打着它们,它们冷极了。可是它们并没有被吓倒,它们的枯干像武器一样,在狂风中挥舞,为创造一个新的春天而战斗!
我赞美你——树!你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大自然和人类,你使大地美丽,使空气新鲜,你逢春不骄,遇冬不惧。树,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横线上
文章主要是运用的手法来写树的。
比喻夸张拟人
(2)判断。(正确的用“√”表示)
①黄叶随着风儿落得满地,厚厚的、黄黄的,像童话一样。这句话是比喻句()
②“夏天,大树茂密的枝叶像一顶顶帐篷。”这句话是比喻句。()
③夜晚,它们像白天一样快乐。这句话不是比喻句。 ()
(3)填空。
①根据课文内容,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树在四季中的不同状态。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②“甘霖”指,“帐篷”指,“奉献”的具体内容是指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用“√”表示)
①赞美了树的顽强的生命力。 ()
②赞美了树一生都贡献给大自然和人类的那种无私奉献精神。()
③赞美了树逢春不骄,遇冬不惧的谦虚的品格。( )

课内品读(录排时去掉拼音)

蜘蛛兴高采烈地爬着。不一会儿,也许是因为觉得热而感到不安,它顺着断面跑到了尽头,迎接它的却是一片火海。蜘蛛又奔到另一端,那儿也是一片火海。它在劈柴的整个断面上跑了一圈,停下了,呆住了。
这时,火已包围了这根劈柴,支撑着它的另一根劈柴坍塌下去了,轰隆一声,这根有蜘蛛的劈柴突然垮下。
我以为,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粉身碎骨了。但是,当我捡起那根劈柴的时候,蜘蛛却生气勃勃,在地板上跑起来了。这时,我的小狗发现了它,而且像往常碰到昆虫时一样,淌出一大滩口涎,形成了一片口涎的“海洋”。在这片“海水”当中,影影绰绰看得出蜘蛛像一个很小的小岛。
渐渐地,“小岛”动弹起来,从“海里”爬上了“陆地”。蜘蛛似乎只剩了两条腿,但后来变成三条,四条……就这样,粘在一起的腿都舒展开了,它很快向一个黑暗的角落爬去。
(1)“兴高采烈”在选文第1自然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你能找出文中第1自然段找出暗示蜘蛛处于危险境地和蜘蛛遇险后反应的词语吗?
(3)“粉身碎骨”与“生气勃勃”是两个对比鲜明的词语,在这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小岛”、“海里”、“陆地”各指什么?文中还有一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你知道是哪一句吗,请把它抄写在下面。

课内品读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现实很快使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做向导的幼龟被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群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确实可以饱餐一顿了。
“天啊!”我听见前面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不一会,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物,我们的向导赶紧脱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数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一切都过去之后,数十只食肉鸟已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两只嘲鹰仍静静地伫立在沙滩上,希望能捕捉到最后一只迷路的幼龟做佳肴。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行。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1)文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2)如果把文中“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句话改为“我们干了一件蠢事”好不好?为什么?
(3)“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4)比较下面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①向导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②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归根本不会受到伤害。”

课内品读
一条大河蜿蜒向东流去,清澈的河面像长长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微风轻轻吹来,河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阳光明媚,水鸟飞来飞去,河蚌们争先露出水面,爬到沙滩来享受阳光。
一只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壳,和暖的阳光照在它身上,它觉得舒适极了。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
时间慢慢地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鹬鸟好久没吃东西,饥肠辘辘。忽然灵感来了,它决定用激将法让河蚌松口,于是说道:“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鹬鸟深知河蚌是要喝水的,长期离开水就会受不了。鹬鸟对自己的一番话暗自得意。
河蚌本来就十分生气,一听鹬鸟这挖苦话,心里更加不高兴了,就对鹬鸟反唇相讥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怒目相视,都好像要把对方吃掉一样。
太阳渐渐投入了大山的怀抱,别的河蚌纷纷钻进河里去了,其他鸟儿也忙着归巢。
这时,从船上走下一个渔夫,他看见了河蚌和鹬鸟,走过去,轻而易举地把它们捉住了。
(1)选文第1、2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为何开头描写这么一幅画面呢?
(2)请从选文中找出描写河蚌和鹬鸟心理活动的句子。
(3)“时间慢慢地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4)鹬蚌相持的直接原因是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