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
《拾穗》描画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1)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油画《 》的画面,作者( )他是()国人。
(2)填空。
汗滴禾下土, 春种一粒粟,
(3)劳动十分辛苦,常让人疲惫不堪,请你再写出两个表现劳动辛苦的成语。
(4)这幅画上共有()名妇女,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 ),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 );扎兰头巾的妇女( ),她显得疲惫不堪,( );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 ),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课文内容我知道。(填空)
晚上,阳阳()五个圆环变成了五个(),有()皮肤的、()皮肤的、( )皮肤的,还有()皮肤的。他们手拉着手在一起(),多么()呀!
我会猜谜语。
青青蛇儿满地爬,
蛇儿遍身开白花,
瓜儿长长茸毛生,
老君装药要用它。(打一物)
谜底是:
阅读小木屋。(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些蚜虫,心想,有几只蚜虫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小葫芦,你快长阿,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快治治叶子上的蚜虫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 “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不久,叶子上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
(1)读句子,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词语。
自己一个人低声说话,嘀咕。
(2)“小葫芦,你快长阿,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希望他的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才好呢。”
(3)“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4)你觉得,他和他的邻居哪个更聪明呢?
(5)想一想,为什么小葫芦最后一个个的都落了?
(6)读句子,学说话。
不久,叶子上蚜虫更多了。
不久
“什么?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那个人感到很奇怪。
奇怪
阅读小木屋(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在挑水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愿意吃亏。于是,两人商量一起抬水。
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都不愿意挑水。没过两天,缸里没水了,净瓶里的柳枝也因为没有水而开始枯萎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儿地时候,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掉在香案上,寺庙起火了。危急之中,三个和尚一起争先恐后地挑水灭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都明白了些什么。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喝水,菩萨手中的净瓶里的柳枝又亭亭玉立了。
(1)当寺庙着火的时候,为什么很快就被扑灭了?
(2)“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都明白了些什么。”他们明白了什么呢?
(3)理解课文,填空。
一个和尚()水喝。
两个个和尚()水喝。
三个和尚()水喝。
阅读小木屋(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湖里有许多绿色的荷叶。在一片荷叶上有两只青蛙,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一只青蛙说 :“你注意到没有,小雨点是个了不起的画家,在水面上画了许多圆圈,一个圆圈套一个圆圈,我怎么看也看不厌。”
另一只青蛙说:“你注意到没有,小雨点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家,在荷叶上弹奏,奏出了多么悦耳的乐曲。你听,沙沙沙,嗒嗒嗒,我总是听不够。”
小雨点听见它们的谈话,知道自己看起来非常平凡,却也有了不起的地方。于是,它又沙沙沙地欢乐地落下来。
问题:为什么说小雨点非常平凡,却也有了不起的地方,它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