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用仪器检测拟南芥叶片在光-暗转换条件下CO2吸收速率(单位:μmol·m-2·s-1)的变化,每2s记录一个实验数据并在图中以点的形式呈现。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植物呼吸作用最强时释放的二氧化碳速率为2.2μmol·m-2·s-1 |
| B.该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每平方米的叶片每秒最多制造约0.1μmol的葡萄糖 |
| C.当CO2释放速率为0.1μmol·m-2·s-1时,叶绿体中的三碳化合物呈上升趋势 |
| D.为证明叶片在光下呼吸产生的CO2中的碳元素一部分来自叶绿体中的五碳化合物,可利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探究 |
在马铃薯中用打孔器打出两个圆柱体块甲和乙,甲在蒸馏水中放一小时,乙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浓度的盐溶液中放一小时,测定处理的圆柱体是否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
| A.甲合适,乙也合适 | B.甲不合适,乙也不合适 |
| C.甲不合适,但乙刚好合适 | D.甲合适,但乙不合适 |
下列有关细胞膜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 B.蛋白质均匀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上 |
| C.脂类小分子易于自由扩散通过 | D.磷脂双分子层内外表面都亲水 |
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少量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菌素)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K+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是()
| A.自由扩散 | B.协助扩散 | C.主动运输 | D.胞吞作用 |
科学家通过下列实验(见下图)探究细胞核的功能:①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是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无核的一半(a)停止分裂,有核的一半(b)能继续分裂;②b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将一个细胞核挤入到不能分裂的a部分,结果a部分开始分裂、分化,进而发育成胚胎。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
| B.实验①中,b部分细胞属于对照组,a部分属于实验组 |
| C.实验②中,a部分的操作与实验①中形成对照 |
| D.实验说明细胞的寿命与细胞核有关 |
细胞膜、核膜及细胞器膜统称为生物膜,下列对生物膜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完全相同;②各种细胞器膜在结构上都是各自独立的;③细胞膜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④生物膜把细胞器分隔成多个微小的结构,使多种化学反应同时进行,而互不干扰;⑤细胞内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多种化学反应的进行提供条件
| A.②④ | B.②③ | C.③⑤ | D.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