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活的画卷徐徐打开,阅读、交友、运动、畅想、实验……生活中的人、事、景,总能带给我们一份快乐,一丝感动。
请以“______带给我快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按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以初中生活为素材。
③要写出真情实感。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⑤不得抄袭。
①河北农大26位同学的一个信守约定的群体、承德老人李维贺15年锲而不舍的古道热肠、56封饱含深情的家书,成为兔年春天中国大地上的一股暖流,温暖了13亿中国人的心房。这充满人间真情的践诺守信“约定”,不仅展现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不懈坚持,也彰显了中华儿女敢于负责的社会担当,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震撼心灵的力量!
②“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这是雷锋说的名言。一位哲学家说:“只有在全体公民中力倡雷锋精神,人人善小而为,添砖加瓦,才能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厦”。
③雷锋精神是什么?雷锋精神就是大量“举手之劳”的集合体,诸多“善小而为”则是雷锋精神的坚实载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是“一滴水”,就要“滋润一寸土地”;是,就要;是“一颗粮食”,就要“养育一个生命”。大学生持之以恒的“不离不弃”,李维贺老人在痛失两个孩子之后抱病打工还债的诚信大德,恰恰体现了雷锋精神的精髓,延续了雷锋生命的音响和光华,支撑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巍峨大厦。
④大德无碑,大爱无疆。一个没有大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大德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大学生的大爱和李维贺的大德,正是我们民族未来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用真爱唤来真情,用守信书写和谐,用善良诠释奉献。当那一封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家书在我们的眼前滚动翻展时,当那一个个委婉动人、摄人心魄的故事在我们心里荡起层层涟漪时,我们蓦然发现:原来,我们的时代离不开感动!我们的社会离不开感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感动!
⑤是的,曾几何时,我们似乎忘记了感动,忘记了人间真情,忘记了优秀传统,忘记了时代精神。金钱玷污了道义,物欲迷失了追求,贪婪遮住了仁爱。感动,这个世界上最平常又最美好的一份感情,似乎正悄悄滑出我们的灵魂。
⑥今天,李维贺老人和26位大学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原来感动始终在我们周围默默地传递,而感动的内核就是一个字:“爱”。无数人在爱的感动中心灵为之怦然,思想为之感染,精神为之升华。感动成为一种让整个社会为之动容的精神标识,成为一种民族良知的凝聚和弘扬。
⑦“只有付出善良,才能播种善良;只有守护善良,才能收获善良”。这是奉献爱和收获爱、奉献感动和收获感动的一条永恒的真理。
⑧李维贺和大学生用善良的人格创造出朴实的奇迹,用无视自我的仁爱温馨了别人的生活。无论太远还是太近,无论陌生还是熟悉,他们的行动会在所有人的心里激起持久而悠远的回响。当他们的人生追求成为大多数人的精神向度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感动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一种精神生态的时候,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就会成为广泛的社会追求,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接近人类理想的乐园。
⑨掂量一下生命的重量,很珍贵,但不过几十年;掂量一下金钱的重量,很轻飘,得失一瞬间;掂量一下精神的分量,很沉重,传播却久远!
⑩让我们记住李维贺和这些大学生们吧,他们的行为传达的价值,将成为引导我们生活的航标;他们的品质衍生出的成分,将化作我们民族骨骼的钙质。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们一样,用日复一日的善举,去感动我们广阔的社会,去感动我们深远的历史,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做到,那就是记住爱、记住感动、记住诚信、记住“善小而为”!而人人都做到“善小而为”,我们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一定会长成蓬勃旺盛的参天大树!(摘自《光明日报》)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⑨段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只有付出善良,才能播种善良;只有守护善良,才能收获善良。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是“一滴水”,就要“滋润一寸土地”;是,就要;是“一颗粮食”,就要“养育一个生命”。
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
(1)开学三天后,我如愿当上了班长。我在高中时一直做班长,有经验,所以充满自信。
(2)我希望一个班级能有好的团队精神和面貌。当天下午,我走上讲台对大家说:“打扰各位同学几分钟,为了方便大家联系,我决定在班里开通飞信。”
(3)“什么是飞信啊?”前排,一个短头发的女生问。
(4)“就是综合通信服务啊,可以实现互联网和手机间的无缝通信服务……通俗点说吧,就是可以群体使用的短信息,免费的,就像QQ群,我们班先建立起自己的飞信群。”
(5)短头发的女生吐吐舌头,有点不好意思,然后半开玩笑地说:“我从小县城来的,消息不灵通。”好多同学笑起来。我也笑了笑说:“如果大家都明白了的话,把手机号报给我……”
(6)我的话还没说完,听到有个男生问:“必须要用手机吗?”
(7)“当然,不用手机怎么发短信?”我不解地向后看去,问话的,是个皮肤微黑的男生,瘦瘦的,但是眼睛很亮,唇角微微上扬,有点倔强的表情。但是我没想到那个男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没有手机。”
(8)“去买一个啊。”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9)“我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穷,家里还有奶奶和妹妹,母亲身体不好,一家人的生活都靠父亲在城里做建筑工。我上大学的学费是父亲借来的,在大学里怎么生活下去,还要靠我自己,所以对不起,虽然我热爱我们的班级,但是班里的飞信群,我不能参加。”说完,那个男生朝外走去。
(10)我愣住了,而此刻,全班同学,也都鸦雀无声。那个高高瘦瘦的男生,穿着普通的蓝色运动装,白球鞋,街边小摊的廉价物品,做工粗糙……而裹在这样劣质运动装里的背影,却依然挺拔。
(11)许久,我站在那里,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惭愧、自责,甚至有一种失效。
(12)第二天,我在教室里挂了一块黑板,我说:“以后有什么消息,我会写在黑板上通知大家,请大家留意!”然后,走到教室后面,走到那个拒绝了我并敢于承认贫穷的男生面前,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弯下身,深深地鞠了一躬。
(13)教室的某个角落,发出了孤单的掌声,很快,掌声多了起来,连成了片。
(14)我抬起头的时候,那个高高的倔强的男生清亮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
(15)这一天,是我18岁生日,虽然我收到了许多贵重的礼物,但是我知道,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2分)通读全文,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脉络,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自责、失败→真诚、成熟 (3分)第⑩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2分)第(13)段运用了侧面描写,你认为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分)你怎样理解“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这句话?
(3分)如果小说第(11)段改成“许久,我站在那里,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不屑、耻辱,甚至有一种愤恨。”请你为小说改写一个结尾(简述即可)。
阅读短文《拔下钥匙》,完成小题。
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
②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③他微笑了。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父母亲都80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
④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20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⑤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将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
⑧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⑨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高架后的路是一条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⑪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⑫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⑬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⑭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挡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⑮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概括主要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揣摩写作技巧】第③④⑤段是插叙文字,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几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
结构上:【品析词语作用】文中多次提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理解句意表达】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拓展思维空间】陈乐平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内)
阅读短文《痛苦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完成小题。
痛苦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①弗洛伊德有句名言: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不过全然没有痛苦的人生,似乎还没有出现过。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只要是人,都会有痛苦。
②怎样对待痛苦?我说,应把痛苦视作一种精神财富。这难道是阿Q式的自慰?不是。
③古人孟子有言:哀莫大于心死。其实真正“心死”、无所期冀的人,如同行尸,是体味不到痛苦的。而没有痛苦,或许正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痛苦,作为一种感情体验和反应,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它伴随着幸福的追求而生,又为幸福的获得铺垫着通衢。有过事业挫折的人,倍觉成功的喜悦;经过情场失意的人,愈觉得爱情之可贵。这里用得上尼采的一句话:“一切痛苦之中都孕育着快乐。”没有痛苦的台阶,快乐,尤其是使人激动不已的快乐,或许永远是天国之物,要不然,中国女排在获得三连冠、四连冠、五连冠时,又怎么会以泪告慰“江东父老”呢?
④痛苦之中不仅孕育着快乐,而且孕育着创造。我国有句古语:“蚌病成珠。”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病痛的产物。德国诗人海涅曾经发问:“诗之于人是否如同珠之于牡蛎?”法国作家福楼拜则用更明确的语言发表了类似的见解,他说:“珠子是牡蛎生病所结成,作者的文笔却是更深沉的痛苦的流露。”失恋的痛苦催生了歌德的千古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玛丽·居里告别故乡,远走他国,愤发攻读,矢志成才。没有当初世俗观念对玛丽纯真爱情的夭折,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居里夫人了。我国历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适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也是一样的证明。
⑤人的脱胎而问世伴随着母体的痛苦。痛苦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人的成熟则离不开自身这样那样的痛苦经历。曲折,加速着人的意志的成熟;挫折,培育着人的性格的成熟;坎坷,锤炼着人格的成熟。喜剧家莫里哀这样评价失恋的痛苦,说它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其实岂止是失恋?人生历程中的一切痛苦,难道不都应该扮演同样的角色?
⑥痛苦可以分解,可以变通,可以战胜,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具备战胜痛苦的自信心、勇气和毅力。“摧伤虽多意越厉,直与天地争春回。”把痛苦看作是一种精神财富,痛苦带给我们的必将是成功和快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为什么说“痛苦是一种精神财富”?
分析第②段中划线句的句式特点及其作用。
第④段划线句能否移至第三段开头?为什么?
本文的论证结构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阅读议论文《好人是一种文化》,完成小题。(13分 )
有一座城市,市民们坚持进行爱心接力,人们默默地做好事且不留名。而且,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一坚持就是8年。8年中,风雨无阻,无怨无悔。于是,形成一种好人文化——这座城市就是江苏省张家港市。
8年前,“张闻明”只是很少一些人。8年后,“张闻明”已从张家港移动通信公司一个小小团支部的默默奉献,扩展为整座城市的爱心接力,像一场接力赛,参加的人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今天,在“张闻明”的感召下,张家港已涌现出300多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这些平凡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于是,这座城市,就到处都是好人。
好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是一份爱心。弘扬好人文化,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张家港市委书记徐美健表示:“作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正探索在社会转型期,在人们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多元多变新形势下,如何培育好人文化,使其成为社会风尚,让做好人成为一座城市的道德标杆。”好人多了,坏人自然就少了。这样,没有道德的人,没有素质的人,将会失去立锥之地。
一座城市文明与否,有没有亲和力,不在大厦是否盖得高,也不在马路是否修得宽,更不在标志性建筑是否光鲜,而在满城是否都是好人。做好人是一种价值取向。其实,只要付诸实践,就会发现,原来做好人并不难,甚至是举手之劳。关键是有一种好人氛围,关键是要有榜样引导,关键是坚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让善和美得到弘扬、得到好报的社会氛围,让多行善举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让“好人有好报”成为人们朴素的做人信仰,人们自愿选择做好人。
一个好人,影响着另一个人;一群好人,就会影响所有人。让好人身边的人,学好人,做好人,这个好人就不再是单枪匹马了。很多来自身边的感动,最有号召力、最有感染力、最有说服力。被好人感动的人,就会善心发现、良心发现,加入到爱心接力中,默默地跑好自己的那一棒。
用感动换行动,用爱心换真心,竟有这样神奇的接力力量!不是人们不想做好人,而是复杂的社会环境,让好人伤心,让英雄流泪。美德不应只是一句漂亮口号,好人也不应常常遭人误解。这样,一座城市,一个社会,见义勇为的好人、助人为乐的好人、拾金不昧的好人、诚实守信的好人、奉献爱心的好人,才会满街满巷。于是,好人就会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成为一种做人的信仰,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好人有好报,源自民间。老人们总是这样教育后代,做人要行善积德。管子在《牧民》中说道:“四维不张(即礼、义、廉、耻),国家乃亡。”把“义”提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苏州大学社会管理学院教授方世南深有感触地说:“要让好人文化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必须建立好人成长的激励机制、长效机制,从而,在全社会树立好人有好报的正确价值导向。”
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使一座城市逐渐形成争做好人的道德风尚。好人,应该得到社会尊敬,得到社会赞扬。对好人的尊敬和赞扬,是一种肯定,是一种提倡。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就会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可触可学的道德标杆,争做好人将成为一种时尚。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文章1、2段写张家港市爱心接力的故事,有何作用?
划线句子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积善行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劝导人们做人要积善行德的名言、俗语很多,请你再举一例。
当今社会,不少人感叹“好人难做”,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