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珠子灯
汪曾祺
(1)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 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2)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3)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暖昧的希望。
(4)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5)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6)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毙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7)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8)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9)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10)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11)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12)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13)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一一咕,鹁鸪鸪一一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昕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14)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15)她死了。
(16)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17)从锁着的房门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节选自《汪曾祺全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结尾一段形象地写出了孙淑芸的命运,语言含蓄,内涵丰富。 |
B.孙小姐变得古怪了,这是因为她无力反抗命运,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封建伦理的不满。 |
C.“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这句话暗示读者,王常生婚后不到三年就死了。 |
D.(13)段借助孙淑芸的听觉,写出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女主人公虽向往自由和幸福却又被贞节观禁锢而空守凄冷、寂寞的心境。 |
E.小说开头描写了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虽然与小说主体没有什么关系,却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喜爰。
(2)文章开头花大量笔墨介绍“这里的风俗”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孙淑芸”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为什么以“珠子灯”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传统与时代精神
南 帆
单独谈论文化传统的时候,我们通常总是持肯定的态度。传统总是先于个人而存在。每一个人一无所有地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传统是我们依赖的坚实拐杖。传统告诉我们应当做什么,说什么,如何为人处世。从家族、地域到民族,强大的传统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同心同德的强大号召,沿途护送我们完成这一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传统使“现在”变得复杂了。人们不再遇到一个悬空的今天。今天不是一个片断的“此刻”,今天是从昨天的必然之中诞生出来的。传统负责指明今天与昨天之间的一切内在衔接。
但是,考虑到传统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时,情况不再那么简单了。传统会不会成为一种僵硬而沉重的躯壳,窒息一个民族的活力?这时,传统成了一种遮蔽,以至于社会成员无法以自己的智慧应对一个崭新的时代。至少在20世纪的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强烈地意识到这种危险。他们激进地主张抛弃传统,以此换取民族涅槃式的新生。他们的动机绝不是背弃自己的民族;相反,复杂而急迫的历史形势迫使他们行使一种特殊的民族认同策略:以放弃文化传统作为拯救民族的手段,同时,与此相对的是,援引西方文化资源与反抗西方文化殖民。
我们始终要意识到传统在时代文化之中的正确位置。一个时代文化的内部坐标通常隐含了纵横两轴。纵轴来自传统的继承。惯例、规范、不可动摇的原则、整个社会崇拜的权威乃至教条,这些内容来自传统的传递,在时代文化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时代文化之中的横轴指的是社会历史的横向冲击。这些冲击足够强烈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脱离惯例,修改规范与原则,破除各种教条所拥有的权威。这时,传统被改变了,同时,传统也发展了。我们总是从传统开始,但是,应对崭新的时代同时是为传统注入新的内容。我认为,横轴是主动的,活跃的,开拓性的;纵轴是被动的,守成的,循规蹈矩的。任何一个时代文化意义的衡量也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换言之,文化的意义是解决当代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复制传统范式的精确程度。
不可否认,传统至今依然坚实地存在。传统从许多方面植入中国经验,形成种种文化神经,有价值的历史记忆始终活在中国经验之中。不论是肯定、赞颂抑或分析、批判,整个社会需要特殊的思想爆发力开拓崭新的文化空间。这需要依赖传统,同时还需要开拓传统。传统的位置从来不是空无,传统始终是我们的起点。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不要把起点误认为是终点。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时代都不是完整地复制传统,而是深刻地改造、发展和开拓传统。吸收传统之中的创新精神,这就是最好的继承传统。
(选自2013年9月30日《光明日报》)下列关于传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是人们依赖的坚实拐杖,它一般先于个人而存在,告诉一无所有地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的每一个人应当如何立身处世。 |
B.传统也可能成为一种遮蔽,当时代精神发生变革时,在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社会成员可能无法以自己的智慧去应对这个崭新的时代。 |
C.传统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从家族、地域到民族,强大的传统能号召所有社会成员同心同德,并帮助人们完成这一代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
D.传统指明现在与过去之间的一切内在衔接,它使人们明白现实不是悬空的、断裂的,而是从过去的必然之中诞生出来的。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的继承在时代文化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包括惯例、规范、不可动摇的原则、整个社会崇拜的权威乃至教条等的传递。 |
B.传统会发生改变和发展,因为社会历史强烈的横向冲击使人们开始脱离惯例,修改规范与原则,破除各种教条所拥有的权威。 |
C.社会历史的横向冲击是主动的,活跃的,开拓性的;传统的继承与传递是被动的,守成的,循规蹈矩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
D.时代文化的意义在于解决当代的问题,即如何使传统注入新的内容,使传统得到发展,而不是如何精确地复制传统范式。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的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主将主张抛弃中华文化传统、援引西方文化资源以拯救中华民族,他们的主张未免激进,但动机绝不是背弃自己的民族。 |
B.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永远坚实地存在,中华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取决于其传统文化精华,即传统中植入的活在中国经验中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忆。 |
C.开拓崭新的文化空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不论人们对传统持何种态度,它都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既要依赖它,又要开拓它。 |
D.传统是历史传承的,也是现实创新的,它是时代的起点,但不是终点,只要深刻地改造、发展、开拓而不是完整地复制传统,就能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风继续吹:名人缅怀张国荣
2003年愚人节,一代巨星张国荣纵身一跃,让这个特殊的日子一片哀恸。以这天为起点,每走过365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人暂时停下脚步,不约而同缅怀那位被大家亲昵地称为“哥哥”的人。
杨采妮:我叫他“爸爸”
杨采妮与张国荣结缘于《东邪西毒》,当初拍《东邪西毒》时,杨采妮还是一个新人,她在片中饰演一个盲女,用一篮鸡蛋和一头驴子作为报酬寻找杀手为弟弟报仇。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和七个大腕一起拍戏对她来讲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相处时间最多的就是张国荣,他看我是新人,会害羞,都是他主动来找我说话,一起吃饭,平时打麻将的时候他就拉我坐在他旁边,吃瓜子,帮他收钱。”在生活中对杨采妮的照顾,让她觉得,“哥哥”张国荣就像一个慈爱的父亲,“我都直接叫他爸爸,他把我当女儿一样照顾。那种感觉,现在还是很深刻。”在演戏上,张国荣也给予了她很多指点,“和哥哥一起演对手戏却感觉不到一点压力,他会用自己的经验带我入戏。有一次我要早起拍一段戏,五六点起来化妆,哥哥那天明明没有戏,但是他却还是一大早就来到片场,我老远就听到他的拖鞋声,那天他穿着睡衣和拖鞋,跟我对完一遍戏,就继续回去睡觉,真的让我觉得很感动。”
陈嘉上:只要是我的事,他一定会帮忙
每到临近4月1日,导演陈嘉上都会被一种无法抵御的悲伤情绪所笼罩,“我很想念他,看到这么多人都和我一样,我想他会很感动的。”他与张国荣第一次合作,张国荣28岁,陈嘉上24岁,这时陈嘉上初做编剧写下了他人生中第一部大卖的戏,也与张国荣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兄弟情谊,“我和他合作的第一部戏是《缘分》,那个时候我是编剧,他是男主角,梅艳芳是女主角,那个戏反响很好,戏拍完了后我们三个就成了很好的好朋友。”
陈嘉上导演回忆,原本《缘分》男主角不是张国荣,而是另一位当红明星,张国荣当时还未红,但剧组觉得张国荣演这个角色更合适。他们为了说服邵氏的高层,在公司推着白板举行投票,最后张国荣以高于原本男主角20倍的票数演出《缘分》。
《恋战冲绳》是由陈嘉上执导、张国荣担任主演的一部十分特别的影片,“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部电影。”陈嘉上回忆说,最初只是一个构想,影片拍摄结束后都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剧本,“只是跟他说,我有一个想法,想拍一部怎样怎样的戏,但是剧本还没写,没想到他听完之后非常喜欢,还帮我找来了王菲,我们基本上是边拍边想,开拍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结果。”虽然影片拍摄后口碑不佳,但是陈嘉上仍旧无悔:“同张国荣、梁家辉合作得好开心,就算后来反应不够好,他们都没抱怨,张国荣还好几次问我什么时候再恋战第二个地方。这种支持对我来说,很难用三言两语去形容。”
《缘分》、《锦绣前程》、《恋战冲绳》这三次合作,带来三个不同的张国荣:1980年代迟钝可爱的英俊小生;1990年代贱格离谱的青年才俊;21世纪无往不利的国际大盗。变化的是角色,不变的是感情,陈嘉上说:“他说过,只要是我的事,他一定会帮忙。”
曹可凡:对张国荣的两次访问成就了《可凡倾听》
1993年,主持人曹可凡曾两次采访张国荣,一次是《霸王别姬》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之后,另一次是在电影《风月》拍摄期间。拍摄《风月》时,曹可凡在江苏同里的退思园跟着剧组呆了好几天,“住在同一个酒店里,和他朝夕相处,建立起了一起吃盒饭的友谊,也目睹了他整个的拍戏状态。”曹可凡记得,“在《风月》里,何赛飞有一段戏太过入戏,情绪崩溃引发胃痉挛,疼得不行,他就一直抱着这个片中的姐姐,轻轻拍着,安慰她‘没事、没事’。”
张国荣素有跨越性别的“美人”之誉。曹可凡透露,有一次到张国荣房间去采访,看见桌上就摆着各种各样的护肤品。曹可凡说,他是个精致爱美的人,拍戏却无所顾忌,因而能有突破,“我本来喜欢京剧,在我看来,张国荣走后,现今的演员中能够做到他在《霸王别姬》里那种感觉的人,是完全没有的!”曹可凡还记得,在拍《春光乍泄》时,张国荣走到王家卫面前,直截了当地问,“你要我演男的还是女的?”“这方面他不避讳,也不计较,把王家卫都吓了一跳。”
1993年的这两次对张国荣的访问,分别在《东方直播室》和《名家专列》两档节目中播出,《东方直播室》由此开创了名人访谈的先例,进而衍生出《名家专列》,而《名家专列》又正是《可凡倾听》的雏形,曹可凡说,“我采访过很多人,但真正能够打动我的人,可能都不超过十个。但是张国荣的状态和他说的那些话,是打动我的,好像在心上打了一下的感觉。”
吴思远:《倩女幽魂》是他最爱
张国荣曾向制片人吴思远透露过,《倩女幽魂》是张国荣从影多年来最喜欢的代表作。他的“哥哥”称号也来自《倩女幽魂》,片中小倩把宁采臣唤作“哥哥”,剧组人员便跟着效仿,而且张国荣也非常喜欢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大家都这么称呼他了。
当初张国荣差点与这个角色失之交臂。监制徐克找到张国荣来演《倩女幽魂》,他起初同意了,但后来听说是个古装片又拒绝了,因为他不愿意穿着怪异的衣服去演一些怪异的故事。于是徐克把服装弄好了给他看,并称影片的内核其实是现代的故事,张国荣也就慢慢被说服了。张国荣当时非常年轻,让他和果子狸、蛇演对手戏,他吓得都快哭出来。不过很可惜,张国荣与果子狸的对手戏并没有出现在成片里。
吴思远认为,之所以十年后他还留在人们的心中,那么多人在追忆和怀念他的作品,是因为他是香港流行乐坛、影坛里的一个难以被超越的天王,他的成功很难复制,“我认识张国荣的时候,他还没有成名,那时候他在台上唱歌把擦过汗的手绢扔下台,还会被扔回来。但是他做事很努力,努力往上爬,几年功夫就爬到了‘山顶’上,过程很不容易。”吴思远说,每每想到这样一个巨星就此陨落,就令人扼腕叹息,“最后一次见到张国荣是在一次看舞台剧的时候,当时我听说他因为筹备第一部自己导演的戏,投资出了问题,不开心,我还宽慰他说,这样能有多点时间来筹备。”
⑴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两项()()
A.张国荣对演戏有着高要求,精益求精。所以他不怕辛苦,一大早就去片场指导杨采妮对戏。 |
B.陈嘉上选择张国荣出演他的第一部大戏,是因为张国荣当时红极一时。 |
C.张国荣对自己的情感和性别取向讳莫如深,在这方面大家都无法理解。 |
D.张国荣不管是默默无闻还是正当红,都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 |
E.张国荣是难以超越的偶像,因为他的努力和不放弃,这才是让人们怀念他的原因。
⑵从杨采妮,陈嘉上,曹可凡的评价中,分别可以看出张国荣是一个怎样的艺人?
(3)如何理解划线句子“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部电影。”?
⑷张国荣的人生中哪一点给你感触最深?请结合实际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严守一的好朋友叫费墨。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时候,严守一好朋友很多,天天聚在一起聊天,场面热闹得像沸腾的火锅;过了四十岁,男人中,就剩下这一个,像凌晨两点的酒店大堂,偶尔有一个人坐在那里,低头喝咖啡。
②费墨1954年生,属马,比严守一大三岁。费墨是个胖子,是个矮胖子,是个大学教授,北京人,脸上架一深度眼镜。无论春夏秋冬,都爱穿对襟儿褂子,冬天脖子里爱搭一条围巾,说话文白相间。严守一初见到他,马上想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派知识分子。费墨与严守一的老婆于文娟的小表舅是大学同学。六年前,小表舅的儿子过百天,严守一和费墨碰到一起。那顿饭吃的是火锅。初次见面,严守一以为费墨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因为一顿饭过去,费墨只顾仰身涮肉,俯身蘸料,吃出一脸胖汗,没说一句话。大家没在意费墨,依旧海阔天空,先聊起一些政治芫话,接着聊到眼前的火锅。费墨遮时摘下眼镜擦汗,慢条斯理地发了言。发言并不看焱人,看着房顶。说火锅并不从火锅开始,而是引经据典,从胡人谈起,到成吉思汗,又扯到秦朝,扯到“锅盔”,一个火锅,竞和秦灭六国有关系。六国灭完,众人以为就完了,费墨又从秦朝兜回清朝。说清朝又撇下清朝,开始讲原始社会的陶器,由陶器到铁的发现,由铁器到青铜器的产生。青铜器离火锅已经很近了,他又撇下青铜器,开始讲游牧民族扣农耕民族的区别,满族是如何将二者柠巴到一起的……于文娟的小表舅招呼大家:“边吃边听。”没想到这话惹着了费墨,费圣又低头吃肉,不再说话,任满族不上不下,悬在半空中;任火锅不明不白,好像这顿饭除了费圣,其他人都是瞎吃。
③以后又碰到过几次,或开会,或吃饭,一草一木,一碗一碟,费墨都能引申出另外的意思。言语之间,叉总有人惹得费墨不痛快。严守一看他是个杂家,适合做电视节目,便邀他到自己主持的《有一说一》栏目当策划。《有一说一》是个社会、生活栏目,话题繁杂,不愁费墨没有用武之地。没想到邀了两次,费墨辞了两次:“我不会说话。”这时严守一已与费墨熟了,严守一:“你要不会说话,全国人民都得憋死。”费圣瞪了严守一一眼:“我说的不会,不是这个不会,而是那个不会。”严守一明白了,他说的“不会”不是“不能”,而是“不愿”。严守一:“为吗呢?”费墨:“话有话的用处,我不至于拿话赚饭吃。”严守一:“你在大学讲课,不也是拿话赚饭吃?”费墨瞪了严守一一眼:“这怎么能一样呢?个是授徒,一个是作秀;一个是授业解惑,一个是自轻自贱;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戏子。明白了吧’”严守一恍然大悟,只好作罢。
④但过了两个月,严守-又去邀。因在两个月之中,严守一经常想起费墨,一想起就笑。严守一还从来没有这么难忘一个男人。严守一说:“老费,我这是三顾茅庐。知你看不上我们,无法与我们对话,但你也得顾及影响。我这次来,并不是代表我自己!”费圣倒吃了一惊:“那你代表谁呀?”严守一:“我代表天下的苍生,再不能让我们这么不明不白地活着了!如果你再把授业解惑局限在学校,你就是自私。”费墨像孩子一样“扑哧”笑了,点着严守一:“自认识你以来,就这句话,说得还算幽默。”但又说:“那也不能因为你一句话,我就弃良从娼。”严守一:“请你过来,主要也不是为了让你帮我们做事。”费墨又吃了一惊:“那为了什么?”严守一:“事情并不重要,那不过是一个借口,主要是为了经常见面。”费墨盯着严守一看,看后叹了口气:“原来以为你是一个花马掉嘴的人,谁知也是个有心人。原来以为你是个名利之徒,谁知也稍微懂一点儿朋友。”’
⑤就这样,费墨被严守一拉进《有一说一》。自从费墨加入幕划队伍,《有一说一》果然和过去不同。严守一一开始担心费墨放不下大学教授的架子,大学和电视台,正像费墨说过的那样,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同样的话,两种不同的说法,担心费墨给弄拧巴了,没想到费墨能上能下,进得厅堂,也下得厨房,从深刻到庸俗,转变得很快。费墨说话慢,做事也慢,严守一从不催他。但几年之中,费墨策划的多期节目,都大受观众欢迎,使《有一说一》一年上一个台阶。剧组开会的时候,严守一说:“主要是文化的力量,使《有一说一》与众不同。为什么我们年年上台阶,别人走下坡路呢?区别在于,面对这个世界,老费有话要说,别人都是没话找话。我建议,以后我们就不要叫老费了,叫费老。”
⑥费墨看着窗外,叹一口气:“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⑦所有开会的人都想笑,但都憋住没敢笑。
(选自刘震云长篇小说《手机》第二章,有删改)
【注】干文娟:后因发现严守一在婚姻中出轨且撒谎隐瞒,决然与严离婚。
(l)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过了四十岁,严守一感到自己年轻时虽然好朋友很多,经常聚会也很热闹,但费墨却是现在自己身边唯一的好友,二人的交往显得宁静而有内涵。 |
B.严守一和费墨相识于一次聚会,因为费墨像个老派知识分子,严守一起初对他并不感兴趣,但后来费墨关于火锅源起的一番话使严守一改变了看法。 |
C.于文娟的小表舅待客热情周到,但他打断费墨的话招呼大家边吃边听的做法让费墨不太痛快,这从费墨后来“低头吃肉,不再说话”的举动可以看出。 |
D.严守一很想邀请费墨参与《有一说一》栏目的策划,但前两次都被费墨拒绝了,第三次严守一改变了策略,以想“经常见面”为由终于说服了费墨。 |
E.选文记叙了严守一和费墨相识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也在体现两个中年男子友谊的同时展现出当下一些知识分子的生活现状。
(2)选文中的费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选文中写严守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⑷反讽手法是指作品的陈述或描绘说的是人所感知的一般意义,实际上却包含着与之相反的含义。有人说,刘震云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讽手法的运用。请结合以上选文,探究刘震云小说的反讽艺术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舜文化
①《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②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在部落联盟的体制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因此,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作为诸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④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传统。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舜文化得以继承和不断弘扬的原因。舜帝虽然居“三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⑤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梳理儒家的传授关系时说,是“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孔孟传之于后人。
⑥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是舜文化。舜文化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舜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一批国家精英。下面对“舜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炎、黄民族融合进程中产生的具有原生性特征的道德文化。 |
B.舜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为适应社会发展由当时的舜帝创造的文化。 |
C.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由文明产生的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 |
D.舜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 |
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
B.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
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 |
D.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
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文化。 |
B.舜文化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其原因是它代表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 |
C.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 |
D.舜文化的滋养和润泽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保持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卡迈什瓦尔·C·瓦利
难以想象,如此优雅的美感,竟能在一个物理学家身上得到完美的演绎。
他总是无瑕疵地穿着做工考究的西装,其颜色在秋冬季变化于深黑和深灰之间,而在春夏季则变化于浅灰和棕黄色之间。他爱好文学和音乐。他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据说在所有用英语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他叫钱德拉塞卡,原本是个有点羞涩的印度青年。19岁那年,他因成绩优异获得政府奖学金,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求学。在长达十几天的漫长航行中,他奇迹般地初步计算出一个结果:在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但是钱德拉塞卡的计算表明,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塞卡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在1935年皇家天文学会的会议上,这个24岁的青年终于得到宣读自己论文的机会。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年纪轻轻便将功成名就。然而,事情的发生并不如他所愿。
当钱德拉塞卡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当时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爱丁顿走上讲台。他当众把钱德拉塞卡的讲稿撕成两半,宣称其理论全盘皆错,原因是他得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结论”。听众顿时爆发出笑声。会议主席甚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
会议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走到钱德拉塞卡跟前,说:“这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多年后,钱德拉塞卡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的自言自语。
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塞卡。最后,他终于明白应该完全放弃这个研究课题。在1937年到了芝加哥大学以后不久,他把自己的理论写进了一本书里,然后不再去理会它。差不多30年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然后又过了20年,钱德拉塞卡获得了诺贝尔奖。1983年,当他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已是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
此时,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却已有了不同的看法。“假定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他说,“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爱丁顿的赞美乏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钱德拉塞卡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的人“对大自然逐渐产生了一种傲慢的态度”。这些人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因此他的一生都是谨慎、谦逊和勤奋的。每当投入工作时,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花费10年左右,得到了“某种见解”以后才罢休—一也就是说,直到宇宙的某一个方面已经完全约化为一组方程时才罢休。然后,他总是把研究的结果写成一本书,就不再关注这个领域,而去寻找天体物理学中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课题,重新埋头研究下去。直到60多岁,钱德拉塞卡仍能定期把精力转向以前从未涉足的新领域。
他的教学同样以严谨和一丝不苟著称。据说,他的板书和讲稿是那样整洁和优美,以至可以直接拿去印刷。一个有名的故事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钱德拉塞卡每星期从叶凯士天文台驱车数百英里到芝加哥大学为只有两名学生的班级上课(另一种说法是包括费米在内的其他几个人偶尔也来插班听课),而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这个班级仅有的两名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钱德拉塞卡的一生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远离自己的祖国,研究不被认可,还因肤色遭受歧视。但他不以为意,并以始终如一的优雅默默回应一切。1999年,一只以“钱德拉塞卡”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尽管它经常因做出新的发现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钱德拉塞卡却并未因此更多地被人提及和了解。
因孤独而优雅。或许,只有一个物理学家,才能拥有如此优雅的美感。
(参照《孤独的科学之路:钱德拉塞卡传》,卡迈什瓦尔·C·瓦利著,何妙福、傅承启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写了钱德拉塞卡的看似平凡却是非凡的一生:学术上有了成就却不被肯定,被肯定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文章平实晓畅却字字注入力量,让读者感受到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优雅”。 |
B.“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说明钱德拉塞卡不仅是物理学家,也精通数学。 |
C.“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中的“这”指的是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 |
D.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想到,假如当年自己的发现得到承认,在诱惑的魔力面前,自己势必会止步不前。 |
E.钱德拉塞卡在研究成果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仍能继续一项项的研究,是缘于他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他深刻懂得“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请根据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钱德拉塞卡的“优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