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隋)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时为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刘文静遗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仁果,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曰:“臣老矣,不足当重任。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
赞曰:屈突通尽节于隋,而为唐忠臣。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旌尔善言旌:表彰 |
B.通阳言旋师旋:凯旋,胜利 |
C.通兵关中兵击之,次安定次:驻扎 |
D.夜简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陛下以至仁育四海②越国以鄙远 |
B.①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C.①次安定,初不与战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D.①通独无所取②较秦之所得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
B.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
C.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
D.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他的弟弟屈突盖也以刚正严厉而知名。从民间歌谣中就能看出他们为官的威严。 |
B.隋末政治日益腐败,各地纷纷起兵反抗朝廷,隋军全无斗志,将领皆降,只有屈突通凭自己超人的谋略与胆识苦苦支撑。 |
C.战事失利,屈突通的处境十分窘迫,但他决心以死殉国,面对别人甚至自己儿子的劝降,他意志坚定,不为所动。 |
D.大势已去,回天无力而降唐,并没有损伤屈突通一代名将的形象;为官清廉,报国无私更增添了这位忠臣的光彩。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2)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3)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宋)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同“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怪:对……感到奇怪 |
B.风俗隳坏隳:毁坏 |
C.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负:辜负 |
D.处乎山林而群麋鹿群:与……为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C.泯没而无闻者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
D.吾得二人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译文:
(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
译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后勇废,文帝切让让,谦让 | B.陛下功成,厚自伐伐,夸耀 |
C.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幸,幸好 | D.毅然不可夺夺,夺取 |
下列语句全都正面表现李纲是“直士”的一组是()
①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 ②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③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④翼日,帝悟,于是释歆。⑤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⑥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
A.①③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自幼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他先后在(北朝)周、隋、唐三朝为官,期间他都表现出了“直士”之风,其行为都得到了历朝统治者的肯定和嘉奖。 |
B.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时,遭逢刘武周叛乱,李元吉在宇文歆的建议下弃城逃跑,并州很快沦陷。高祖对此很生气,要杀掉宇文歆,幸得李纲劝阻才作罢。 |
C.因太子不听劝谏,李纲申请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对,皇帝希望他能在有生之年辅佐太子。为表达对李纲的尊重,皇帝亲自写敕令时从来不曾直呼其名。 |
D.在担任太子洗马期间,李纲极力主张将失职且误导太子的唐令则治罪,但是遭到了太子的阻拦。为避免让唐令则继续祸害太子,李纲将这件事禀告了皇帝。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
(2)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
文言文阅读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少以明经擢第。调露中,单于突厥背叛,都督周道务遣休璟将兵击破之于独护山,斩获甚众,超拜丰州司马。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殁。朝议欲罢丰州,徙百姓于灵、夏,休璟以为不可,上书曰:“丰州控河遏贼,实为襟带,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田畴良美,尤宜耕牧。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贞观之末,始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方得宁谧。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朝廷从其言,丰州复存。
久视元年秋,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休璟以数千人往击之,临阵登高,望见贼衣甲鲜盛,谓麾下曰:“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与贼六战六克,大破之。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因宴屡觇休璟。则天问其故,对曰:“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故欲识之。”则天大加叹异。
休璟尤谙练边事,自碣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长安中,西突厥乌质勒与诸蕃不和,举兵相持,安西道绝,表奏相继。则天令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顷间草奏,便遣施行。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表请兵马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则天谓休璟曰:“恨用卿晚。”又谓魏元忠及杨再思等曰:“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寻转太子右庶子,依旧知政事。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时尚宫贺娄氏颇关预国政,凭附者皆得宠荣,休璟乃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因以自达。休璟年逾八十,而不知止足,依托求进,为时所讥。(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获甚众,超拜丰州司马超:破格 |
B.丰州控河遏贼遏:阻止 |
C.隋季丧乱,不能坚守季:末了 |
D.致使戎羯交侵交:交往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唐休璟熟悉边防或致力边防安定的一组是()
①将兵击破之于独护山,斩获甚众②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
③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④程期一如休璟所画
⑤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⑥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A.①②③ | B.②⑤⑥ | C.①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休璟文武双全,深受朝廷重用。唐休璟本是一个通晓经学的文士,凭“明经”入仕,但在他为官的生涯中却累战沙场,屡建战功,皇帝很器重。 |
B.唐休璟尤其熟悉边疆防守事务。西突厥等与诸蕃不和,阻断了到安西的通道,武则天要他和宰相商量对策,他在很短时间草草地写出了奏章。 |
C.唐休璟英勇善战,身先士卒。身为主帅的唐休璟在面对精兵强敌的情况下,主动出击,临阵冲杀在前,最终获得胜利;洪源大战,威震吐蕃。 |
D.唐休璟在晚年非常贪恋权位。年八十却仍不知足,还想任官,为加官晋级,还为儿子娶显贵人家的养女为妻,结果受到世人讥笑,声誉不佳。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
(2)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②羔豚者弗饰贾①;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③。”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选摘自《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贾:同“价”,价格。②粥:通“鬻”,卖。③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摄:代理 |
B.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好:美丽 |
C.夫子罪我罪:怪罪 |
D.送冉求,因诫曰诫:勉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我之为先并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B.以吾获罪于孔子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D.吾不知所以裁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
D.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世美堂后记
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①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②。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 ①俗呰窳:俗习懒惰。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难。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粥:出售
B.岁苦旱而独收苦:为……所苦
C.岁一再至而已再:两次
D 得无有所恨耶恨:痛恨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
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
③世无知君者矣
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②④⑤ | B.①②⑥ | C.③⑤⑥ | D.①③④ |
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在当时很有名,同叶盛、章格交好,世美堂就是由他修建的。 |
B.本文是归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她治家勤俭,孝敬老人,同亲属朋友关系和睦,对丈夫全力支持,十分贤惠。 |
C.因为归有光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上千卷。 |
D.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采用散文形式,在对生活琐事的平实朴素叙述中渗透了深沉真挚的情感,本文的风格与其相近。 |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A.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
B.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
C.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
D.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3分)
(1)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世美堂后记》)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