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隋)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时为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安定,初不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精甲袭破之。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刘文静遗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仁果,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曰:“臣老矣,不足当重任。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
赞曰:屈突通尽节于隋,而为唐忠臣。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善言旌:表彰
B.通阳言师旋:凯旋,胜利
C.通兵关中兵击之,安定次:驻扎
D.夜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陛下至仁育四海②越国鄙远
B.①不大克,亦不败负②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
C.①次安定,初不战②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D.①通独无取②较秦之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B.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C.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D.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他的弟弟屈突盖也以刚正严厉而知名。从民间歌谣中就能看出他们为官的威严。
B.隋末政治日益腐败,各地纷纷起兵反抗朝廷,隋军全无斗志,将领皆降,只有屈突通凭自己超人的谋略与胆识苦苦支撑。
C.战事失利,屈突通的处境十分窘迫,但他决心以死殉国,面对别人甚至自己儿子的劝降,他意志坚定,不为所动。
D.大势已去,回天无力而降唐,并没有损伤屈突通一代名将的形象;为官清廉,报国无私更增添了这位忠臣的光彩。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2)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3)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把文言材料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2分)
(2)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2分)
(3)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2分)
(4)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与荆南乐秀才书
欧阳修(宋)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子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人所信也。今可谓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题目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秀才西来,书辱:承蒙,谦辞
B.不暇师穷经就:跟随
C.然其为功:功名
D.今可谓矣困:窘迫
【题目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游从相爱之私/良吏亦多脱人于死为功
B.然言出罪至 / 此竹数尺耳,有万尺之势
C.徘徊不敢出所为者/自啮臂曰:“莫是梦否?”
D.其言不人所信也 / 苍苍者或化而白矣
【题目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B.作者对时文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C.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D.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陶庵梦忆序
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愕窒不敢与接:接触
B.舆从也仇:怨恨
C.不岁月次:排列
D.犹雕虫事:从事

下列与例句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遥思往事,忆即

A.李牧连
B.盛以锦囊,负而
C.予我千金,吾
D.必手足,置老监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往日奢华的果报,对往昔的追忆更像是无奈的梦呓。
B.作者所写的《陶庵梦忆》,杂记他从前的种种见闻,不同于以往年谱、志林,寄托自己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C.作者引用《枕中记》中“黄粱一梦”的故事,喻指自己过去的富贵生活如虚梦一场。
D.作者对话陵脚夫“失足破其瓮”,痴念“得其梦便好”的想法持批评态度,而对寒士乡试中式的不易却抱有深深的同情。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分)(《过秦论》)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阅读《过秦论》部分段落,完成后面题目。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乏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粮而景从赢:担负
B.锄耰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铦:锋利
C.余威震于俗殊:非同一般
D.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项是()

A.锄耰棘矜,非铦钩戟长铩也/是余有叹焉
B.然秦区区之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然后以六合家,崤函为宫/吾属皆且所虏
D.非及向时士也 / 仁义不施而攻守势异也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B.本段文字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论证,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全文中心。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本段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