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 街
柳 萌
①这是一条老街。
②我这里说的老街,其实不见得真的老,比起这座城市的年龄,这条街还算是年轻的。我之所以把它称为老街,只是因为这条街与我的往昔经历有关,如今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对于我来说自然是老了。就如同每每说起同街居住的人,总要加上个老字,即“老街坊”“老邻居”,似乎这样才够亲切才够人情味儿。我对于这条街,亦是如此。
③这条街不长,最长不过两三百米;这条街不宽,最宽不过六七米。这条街很普通,没有豪门重宅。这条街的房舍,一水儿的灰色砖房;这条街的院落,都有树木花草。这样的街道在这座城市,过去有好多好多,如今却是很少见了,它们正随着城市改造,渐渐地被拆除消失,这条街的命运也是如此。正像人跟人一样,相处得久了就有感情,老居民们对这条街,同样都是难舍难分,明知道拆迁后的住房,比现在居住的老房子要好,可是在搬往周转房时,许多人还是一步一回头,尤其是那些上点岁数的人,走时还悄悄地抹眼泪呢,好像这一走就再也不回来似的了。人们说:“故土难离啊,走个半年一载,心里也还是老想着老惦记着。”
④想着什么惦记着什么呢?没有人说。不过也无须说。因为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这里有自己度过的时光,这里有自己过去的生活,无论是喜是忧是爱是恨,都留下过温馨的气氛,只要想一想就觉得很舒心。老房拆除新房即将建起,这就意味着,往昔生活从此结束,未来日子从此开始,想想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儿。别的什么就不去说了,就是那家家的开门关门声,今后再也听不到了,就很让人有点儿怀念。
⑤每天早晨谁家去买早点,谁家大人去上班,谁家孩子去上学,开自家大门时若被邻居听到,准有人问候一声“早啊,您哪”,这时的心情,就像清新空气吸进胸腔,觉得特别清爽畅快。晚上回来开自家大门,如果有邻居偶尔碰到,同样会有人说声:“回来啦,您哪”,这一天的劳累就会消解,如同刚洗过热水澡,别提浑身多么轻松了。尤其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早些年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情景,只要一想起来就心里热乎。几场瑟瑟的秋风过后,大白菜成车地拉来了,一堆一堆地码放在街上,整条街都弥漫着泥土芳香。街坊们排队依次购买,过完秤就再也不分彼此了,他为她送回家,她为他抱上车,仿佛整个街道就是一家人。
⑥这就是老街的风情,这就是老街的习惯。
⑦后来一年到头都有新鲜菜蔬上市,冬天再无需储存大白菜了,人们自然会感到由衷地高兴。只是一想到当年一起买菜的快乐,总还是多多少少有些眷恋呢。老人们回忆说,那会儿多热闹啊,就像过春节似的,全街道的老老少少,都走出来买大白菜,趁排队时说说话,别提多么亲热了。孩子们回忆说,那会儿真开心啊,在白菜堆中间来回窜,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儿,就是这样渐渐窜大的,后来有的上学有的工作,偶然相遇说起这些往事,别提多么惬意了。
这条老街宛如悠悠水流,即使河道被拆除了改向了,它依然还会在人们记忆的河上,托着思绪的风帆向前流淌……
⑨然而,这条老街对于我,恐怕还不止是这些,除了人人共有的东西,还有我个人的命运,跟这条老街也有关联。我的最初的欢乐,我的后来的厄运,这条老街看得清清楚楚,只是它沉默不语,用最大的克制和忍耐,分担我的痛苦和怨愤。这时它不再光是一条街道,它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记载着普通人的生死欢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到它,就如同掀翻陈旧的书页,过去那段荒唐残酷的岁月,就会重新呈现在眼前。对于这条老街的感激,立刻从我的心底升腾起来,化成一柱神圣的香火,供奉在崇高的祭坛。
⑩如今这条老街被拆除了,往日的风情,往日的情份,还会不会保存住呢?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我还比较清楚,那就是我对老街的记忆,永远也不会轻易地消失,即使它盖成崭新的楼房,人们静悄悄地独自上楼下楼,再听不到门的开关声,再听不到亲切的问候,我好像都不会介意和在乎。只要老街的位置不被移走,它在我的心目中就风采依旧,绝不会因模样改变扯断缘分纽带。我和老街的情感早就融合在了一起,我对老街的思念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⑪老街啊,我的老街。
(选自《2004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文章回忆了早年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对老街有哪些难忘的怀念?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有人说“拆迁,有太多的记忆被抹去”。本文我的老街记忆被抹去了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米勒,米勒,你听到钟声了吗?
殷 红
一百多年前,傍晚的那抹橙红色的夕阳,撒在森林团团簇簇的树梢上,也铺满了巴比松那片遥远又空旷的原野。萧瑟的秋风疲惫地打着漩涡游走,卷来远处教堂的钟声。那位年轻的农妇停下手中的活计,直起身来默默祈祷,而她的丈夫摘下帽子,虔诚的神情定格在暮色将临的静谥里。
晚霞里的枯草垛,小推车上的土豆口袋,悄悄告诉我们,这就是米勒的光阴。
米勒的画笔锁住了那个秋日的神圣,他欣喜的把这幅画拿给亲友看,说:“这是祈祷钟声。”接着他高兴的补充道:“喂,你听到钟声了吧?”
“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米勒如是说。他同情革命,却没有像库尔贝那样投入革命的行列;他同情农民,但又绝不能像德拉克罗瓦那样把农民引向战争。他只好用人各有命的宿命思想,把自己的无奈铭刻在画布上。
于是,夕阳把他落魄的身影拉的很瘦很长
一八八九年,当那些欧美收藏家聚集在斯克里坦家,争相观看被拍卖的米勒的杰作《晚
钟》,而我们那位边走边画的“行吟诗人”,却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十四年了。
虽然他最初完成这幅画的时候,坚信它是一幅旷世杰作,但实际上那时他被人嘲笑成大字不识的乡巴佬,他的画即使白送人也会遭到拒绝。早年丧妻的打击和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使他被迫制作一些模仿18世纪洛可可时期的绘画作品。迫于生计,米勒甚至不得不画些庸俗低级的裸体画。然而有时几幅画却还换不来一只小孩的鞋子。
他声嘶力竭的挣扎喊叫:艺术!真能把人皮都剥掉。
米勒画完了《晚钟》,好长时间后才找到一位买主,仅仅换回了他的颜料钱。后来这幅画辗转于多位收藏家手中,价格不断攀升。最后由斯克里坦以12000法郎买回收藏,直到1889年在家中举行那次著名的拍卖。
拍卖场内外挤满了翘首以待画落谁家的人,比肩接踵,简直没有立足之地。法国美术协会主席安托奈尔·布鲁斯托决心要为米勒的祖国——法国挣回颜面,他和美国华盛顿美术馆及其他收藏家一起参与竞争,拍卖在不断上涨的价格中愈演愈烈。当达到451000法郎时,美国富豪退出了竞拍。然而,未等布鲁斯托松口气,两个美国人坐特快列车从阿佛尔赶到巴黎,“接力”竞拍,气氛达到白热化阶段。在法国人民喊着“法国万岁”的呼声下,双方死咬着价位拼命角逐,最后布鲁斯托以55万法郎的巨额款项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此时,那些曾经不识珍宝的法国人,无限的崇敬起当时不值一文的米勒,把他看作“法国的骄傲”,并为《晚钟》流出激动的泪水。但这并没结束这幅画的沦落史。拍卖后法国政府被55万法郎的高价吓倒,使它在美国展览6个月后才重回巴黎。
最终,肖夏尔以约合80.7万法郎的价钱买下《晚钟》,它才得以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在米勒的故乡,在这个艺术之都永恒珍藏。
然而,那个放牧童贞的米勒呢?此刻,他的灵魂澄净得像一汪水,握过油画棒的手心余香满溢。他曾两次企图自杀。46岁创作的《死神与樵夫》悲惨落选沙龙展,50岁创作的《拿铁锹的农民》招来评论家嘲骂一片。
曹雪芹说过:“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米勒和他都只能在各自的作品中找一个太虚幻境以度红楼残梦。艺术家那双早已洞悉世事的眼睛,藏在艺术作品中,那灵魂只能像米勒的《晚钟》一样,带着他们的爱,抒情地旅行。
过去的画布上都烙上了浅浅的颜色,岁月的味道很鲜美。晚钟那静谧的时光,郁郁沉沦地流淌在画布上,仿佛是米勒用针绣出,那枚记忆的银针也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米勒一生中的痛苦也好,屈辱也好,至今是否完全得到了补偿?
米勒,米勒,你听到钟声了吗?
注:米勒(1814—1875),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晚钟》是其代表作品。
请谈谈第①②段对《晚钟》画面内容的描述在全文中的作用。
“于是,夕阳把他落魄的身影拉的很瘦很长。”这句话传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第③段,米勒对亲友说“你听到钟声了吧”,文末作者对米勒说“你听到钟声了吗”,请分别写出你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
除了米勒高超的绘画技能外,还有什么原因使《晚钟》成为不朽的艺术杰作?请你根据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孔子的守成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喻中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通过传统文化的整理与提炼,孔子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守成或传承的态度。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比如朱熹,也要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譬如,从秦始皇开始的“皇帝之下的三公制”一直到当代中国的“人代会之下的‘一府两院’制”,一以贯之的政治结构似乎已经达到了“超稳定”的程度。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中世纪,有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地心说”的挑战;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于“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苏格拉底坚守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是他陷入不自由困境的重要根源。因为,这样的坚守常常把他置于流行观念与大众趣味的对立面,因而会受到多数人的反对与厌烦。然而,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
孔子的自由,源于他在年届七旬之后,终于为自己确立了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整理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所承担的核心职责,就是承前启后,既总结、提炼人世间的秩序,同时也为这套秩序赋予“意义”。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孔子晚年的文化劳作,确实为中华民族规定了一种秩序与一套意义,从而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一颗最坚硬的内核。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状态,促使了他们不同思想的形成。
B.中国历代的政治变革,可以说都是基本上没有触及制度核心的变化。
C.苏格拉底之后西方的许多思想观点与潮流,都受到其批判精神的影响。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E.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守成”态度,而夸大儒学的作用则有违批判精神。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孔子“守成”的思想的一项是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秦始皇实行的“皇帝之下的三公制”。
D.当代中国的“人代会之下的‘一府两院’制”。
14.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孔子和苏格拉底代表的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请分点列出。
15.根据文意,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阅读下面的广播评论,完成19—21题。
“田”字新解李昌文
【这是什么字?童声:田,田地的田,田字格的田。】
我们小时候的第一个字,就写在了田字格里。它横平竖直、四四方方、农民躬耕其上,它奉献着五谷、养育着民众、呈现着四季轮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恰是一部“田”字的演变史。
如今,为了这个“田”字,44岁的泗水农民吴均平抱头痛哭。半年前,他家的2亩果园被县政府强行征用,没有补偿,也没有任何理由。
(吴均平)【呜呜……没有地了,老百姓没地了怎么活?咱有地的时候地里栽点什么东西,一年卖个七千块钱,能供两个孩子上学。现在么也没有。】
同样是为了这个“田”字,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副专员刘玉萍的话语中透着严厉。
(刘玉萍)【山东省第三季度发现违法用地1059宗,2.12万亩,其中耕地8854亩,违法用地面积大幅上升,形势非常严峻。】
田字格里写大字,但是许多地方官员的能力显然已经超越了田字格的约束。田字格被屡屡突破,甚至有人把田字格本当成演算纸任意涂抹——耕地就像是指缝间的沙,在迅速流逝。十年当中,全国丢失的耕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河南省。而每块耕地丢失的背后,无不闪现着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身影。
(刘玉萍)【之所以用地单位未经批准,仍敢滥占耕地,虽然直观看是基层政府和村集体用地单位签订协议,但谁能保证背后没有上级政府的纵容、支持或者默许。】
在某些地方领导眼里,土地的确是制造政绩的最好工具。招商引资,需要土地;城市扩张,需要土地;道路拓宽,也需要土地;至于盖新的办公大楼、领导别墅,更是离不开土地。更有甚者“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土地流转”的名义,干着违法占地的勾当,集体所有的土地俨然成为自家的后花园。
目前,山东省的水泥覆盖国土面积全国第一,这样的“第一”让副省长才利民唏嘘不已。
(才利民)【违法违规用地说到底,还是一个政绩观的问题,不能有正确的政绩观,搞那些形象工程,急功近利。我们的浪费土地现象随处可见,比如马路的宽度,不考虑到车流人流,觉得宽了比较气派。】
尽管从1998年起,违法批地在我国就被列入刑事犯罪,但十年来从来没有一位政府官员因此入狱。既然对土地无止境的攫取无需支付法律成本,禁令势必成为一纸空文,监督肯定严重缺位。
(基层干部)【有些工厂都建好几个月了,巡查干什么去了?这个东西又不是高科技,都是在地上的建筑,都是水泥钢筋混凝土,你怎么能看不见呢?巡查也是到那就喝酒,早就喝迷糊了,喝完了就走了。主陪三杯,副陪两杯,然后再依着转,喝完了拉倒走了。就这么巡查办法吗?】
有一个叫“巴泽尔困境”的经济学规律,说的是,如果没有清楚界定的产权,人们必将争着攫取稀缺的资源。于是,某些地方在“土地依赖症”的作用下,工厂越建越多,耕地越征越少,农民的怨恨越积越深。
(吴均平)【死也找不着窝了,有个老鼠窟窿钻进去觉得肃静肃静,你说这都弄的么?老百姓第一是吃,第二是住,你说上哪住去?你起码得叫老百姓活呀!】
如果失去中心内涵,“田”字就变成了一个“口”:地方政府可以无原则地松口,开发商更可以狮子大张口,肆意侵吞土地和农民的利益,进而转化成让自己膘肥体壮的营养。
要堵住这张血盆大“口”,就必须坚持原则,敢用重典!
(才利民)【要重拳执法,刹风治乱。现在我们需要用重典了,再吃点安痛定不行了,得打吊瓶了,别不痛不痒的。一个地方的党委政府要对你那个地方的土地负全责,你在这儿主政,出问题就要找你,行政问责也包括县委书记。】
“田”字不是不可以出头,但向上出头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地方领导的手再大,大不过党纪国法,大不过社会的公开监督,大不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田”字可以出头,但向下出头必须有个“甲”等的选择。农民之所以被称作农民是因为手里有了土地,拿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就必须塞给他们一个更为牢固的饭碗。济南市为失地农民办养老保险的做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田”字必须出头,这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申”请。经济发展需要土地的支持,小康社会也的确不能建在半空中,但社会发展对土地的利用必须有节有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表示,无论土地如何流转,如何征用,18亿亩耕地的红线都不能动摇。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粮食出现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也养活不了我们。
(陈锡文)【最可怕的就是,没有人来真正关心农地的保护。如果从上到下都有卖地的积极性,回过头再过若干年的话,你后悔都来不及。城市退不回农村去,农地就没有了。】
最后,让我们再把这个“田”字用心写一遍:中间是一个“十”字,一横代表着农田的用途不允许改变,一竖强调着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不允许改变,十字交叉的中心点,则象征着农民的利益不得损害。“十”字的周围有四条边,我们不妨把它们理解为“科学、民主、公平、公正”。这就是制度,这就是红线,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注:文中【】内的文字主要为背景配音或【】前()内的被采访者的采访录音内容,其余为主持人的解说。
19.作者对我们熟悉的“田”字进行了怎样的“新解”?为何要这样“新解”?这样“新解”又有何好处?请简要概括。
20.最近,《“田”字新解》凭借其结构形式的新颖巧妙、内容的厚实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一篇新闻作品,作者是怎样增强其内容的真实性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21.综观全文,请深入探究作者采编这篇广播评论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雨打杏花落赵佳昌
5月1日早6时,一行四人驱车从赤峰市区出发,披着一身黑云的倒影向城西穿梭。一个小时后我们在新绿色的柳浪旁看到了清代蒙古王氏建筑群——喀喇沁旗王爷府。朱红色的大门豁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雨水在广场上绽放出一朵朵水花,到处都是雨击打的声音。我们迈进红色的大门,于这场雨中迈进它的年轮里。每一处景物都呼吸着那些年代的往事,有战功无限,也有春风得意,亦有励精图治,还有变革图强。但雨中杏花更能引起我的注意。
杏花更显柔弱,被雨打落下来,铺在青石上,落在低洼处的雨水上。轻语之处在于落花无声,但用心寻找,撩拨所处又是无尽的伤春情绪,比伤春更悲,金枝在杏花将落的季节消殒。雨打杏花一夜骤,薄命金枝终生怜。杏花将落的季节,和硕端静公主的生命定格在了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气息渗进流动的时光中,雨滴敲击花瓣的声音重述着当年的往事,落在我的脚下。
和硕端静公主为康熙皇帝第五女,为贵人兆佳氏所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下嫁乌梁罕氏,内蒙古喀喇沁郡王札什之子葛尔臧,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六猝死家中,时年三十七岁。又是一个薄命红颜。深闺之中杏花的盛开如同和硕端静公主的笑靥,然而某一天她在额娘口中得知了自己的命运。背负着沉重的政治使命是她唯一的选择,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一生悲惨的命运便因和亲开始。
康熙的子嗣中有二十位是女儿,有十位还没有成年就早夭,其余的大部分都没能摆脱和亲的命运。她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金枝玉叶,到头来只能从属于政治和亲,若是被冠以“某某公主”封号,就意味着远赴他乡的日子不远了。和硕端静公主也是如此。非但如此,因为她为贵人所生所以地位不受重视,且出生时正值平定三番,康熙根本无暇顾及,致使很少受到过问,说她生不逢时也不为过。她也许曾想象着将来的美好生活,甚至会想到自己的如意郎君是个什么样子:书生意气,才华横溢再加上那么点风流倜傥才好。有哪个妙龄女子不这样想过呀?但也许她什么都没想,没敢想,兴许一开始她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就等着“听封”远嫁的那一天。
命运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贵为公主的和硕端静怎么会不相信命运呢?她的出生就注定成为康熙用以牵制蒙古王爷的砝码。逢一个夜晚,她淡淡地啜泣。声音都不敢放开。这一切不能传到她阿玛的耳朵里。她生活了十九年的深宫大院即将在她的生命中成为历史,她的额娘也即将与她分别,庭院深处的繁花绿草也只能种植在记忆里。她将被一支送亲队伍抬到一个她不熟悉的地方。而这一天就是她悲苦命运的开始。政治和亲如飘在她头顶上的阴云,结果未知,但终究不会太好。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她带着沉重的政治使命远走漠南,过了古北口来到了喀喇沁部。金黄色的轿子停在王府家朱红色大门的前面,公主在搀扶下迈过了这座王府的一道道朱门:正门,大门,二门,迈进禁锢的深处。
葛尔臧是个脾气秉性暴虐的人,经常以王府事务繁忙为由不在家住,经常口出粗言。政治和亲的阴影也很难使二人产生感情。喀喇沁王的大片土地不断地被清廷拿走,这使得葛尔臧嘴上不说什么,但总是有些不舒服的,先是承德被占用修建木兰围场,而后宁城也被划走。看着这位公主他怎么会不想到这些,而公主又何尝不知道丈夫心中的所想。而且葛尔臧的德行她多多少少是有所知道的。阴谋笼罩婚姻,何谈真爱何谈真感情。根据导游口述,民间对和硕端静公主的死因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因为葛尔臧与公主感情有阴影,且葛尔臧经常以公务繁忙为由不在家住,致使红颜寂寞,她与一个年轻且才华横溢的男子相识,并与其发生肌肤之亲,后被葛尔臧察觉。在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六这天,葛尔臧在鞋中暗藏一块金锭子,在公主为其脱鞋的时候狠命的一脚踢向和硕端静的小腹……在为和硕端静公主守孝期间,葛尔臧调戏人妻,康熙闻后勃然大怒,将葛尔臧终身囚禁在北京。葛尔臧死后,奉皇帝谕旨将公主与葛尔臧合葬。
新春初开的三月末,漠南带着春天的色彩,给万物以希望,但却没能给和硕端静以春花的灿烂。杏花的香气,浸润四野,也弥漫着一段金枝岁月的凄冷。她就是那雨中杏花,未等开败已被风雨打落,摇摇坠坠地从树梢飞落,铺的石阶一片残花,落在水中点点花帆。那时的未知已经尘埃落定,敲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她的生命之河因为不能自主支配而成为别人的俘虏,只能朝头顶那方阴云飘移的方向生活。我撷取一朵残花,看着它粉白的面庞,它分明向我述说着三百年前的那段薄命佳人的悲苦命运的往事,还有那个三月的雨打杏花落。
(选自《散文》2009年第9期)
16.文章以“雨打杏花落”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7.请简要概括和硕端静公主是怎样的一个悲剧形象。
18.和硕端静公主的悲剧命运折射出当时那个时代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有删节)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
这话的前半句是说,地球有限,资源有限,承载垃圾的能力也有限。后半句是我加上去的,意思也很明显,这个有限的地球并不是仅属于人的,而是属于所有生灵的。
我们必须考虑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必须考虑与自然相处的伦理问题,不妨直接提出一个倡议: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夜半归来的时候,要放低声音,因为考虑到他人已经睡觉;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狭路慢骑的时候,要靠在一边,因为考虑到他人可能超车;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使在无人看管的大田里拿了个西瓜,也会留下半块大洋,而不会心安理得地一走了之。伦理也许是力量博弈的结果,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做一个好人的自觉。如果你要等着熟睡的人和超车的人跑到眼前来主张他们的权利,并且只有在人家齿利拳硬的时候才肯放低声音,靠在一边,那你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比如金庸小说中的风波恶,当他面对一位不会武功的农夫,便不肯以武功相欺——于是得到了大侠萧峰的道德认可。也正是因为如此,踢寡妇门挖绝户坟,才被传统农民视为最缺德的行为,只有最没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出来。
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有道德的前提是承认对方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自己的权利,是否有能力主张自己的权利无关。如果人类要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就应该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这种承认必须不是出于外力的压迫,而是出于自己的道德自觉,才能使我们成为有道德的物种。正如解放黑奴,并非是由于黑人的力量强大到了白人不得不妥协的程度,而是出于一部分白人的道德自觉。
作为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人类必须考虑,他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其他物种的生活。当我们把一座山头剔光的时候,当我们把一条大河拦腰斩断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考虑到这会打扰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使它们失去栖身之所,整体灭绝;我们是否考虑到森林也有繁衍生息的权利,河流也有自由流淌的权利?
在进化论之后,人类已经变成了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变成了灵长类的一员,不再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人类优越于其他物种的只是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是能力不能保证权利。如果人类凭借能力来宣称权利,那无疑是说,强国可以对弱国为所欲为。这时,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
如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早已不是出于生存的必需,而是出于贪婪。毫无疑问,在所谓的自然竞争中,人类这个物种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没有任何物种有力量与之相抗衡!
在这个强者通吃的社会中,如果强者不愿意承认弱者的权利,不愿意让出本不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那么,弱者就只有如鲁迅所说: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既然是弱者,沉默是灭亡,爆发也是灭亡。
然而,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它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
所以,承认其他物种的权利,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不仅仅是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智慧。
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我们同等的权利,把我们拥有的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B.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与动物、植物乃至自然中的一切保持一种相互的尊重,在彼此的尊重中,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C.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既体现着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所必需的,这是一种大智慧。
D.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承认其他生物的权利,意味着强者迫于外力,对弱者妥协。

对于下列句子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中的“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其实是在承认其他的生灵也是权利主体,与人有同等的价值。
B.“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它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形象告诫人们要善待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
C.“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暗示出道德是力量较量出的结果,强者掌握着道德的主动权,而弱者无所谓有道德或无道德。
D.“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表达了作者对强权的不满,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就会丧失固有的道德意识。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漠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掠夺自然,从来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
B.不管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是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都是一样:拥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承认对方的权利。
C.人类拥有优越于其他物种的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
D.人类作为物种,在自然的物竞天择中,已经成为最强大者,但仍是自然演化序列的一个环节,是自然的一部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