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届湖北十堰中考)阅读《岳阳楼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矣 备:完备,详尽   浊浪排空 排:充满
B.北巫峡 通:直到,到达       暮冥冥 薄:迫近
C.此乐何 极:穷尽            感而悲者矣 极:十分,非常
D.而长烟一空 或:有时        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B.“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但这些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C.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是选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得极其自然,而且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D.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4)《孟子·梁惠王下》中这样说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它有什么共同之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 选自《说苑·敬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A.孙叔敖正衣冠而之胡不我于王
B.使臣受吏民之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货其弃于地也
D.孙叔敖拜曰一鼓作气,而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孙叔敖楚令尹公输般楚为云梯之械
B.楚王不知臣不肖夫专诸刺王僚也
C.君谨守此三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足治楚矣域民不封疆之界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C.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D.文章的主旨是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注视:瘿(yǐ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焦:同“憔”,细瘦。)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故:(2)不求善药去尔病尔: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南岐人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以画竹,兰为长长:(2)即发谷与民与: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郑板桥为官,爱民如子,做事敢于负责。在饥荒年间,他“”,心系百姓,为民解困。
联系上下文,说说“或阻之”的理由是什么?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道/ 期日中,过中不 B.弗,不知其善也/学
C.教学相也/ 缘愁似个 D.是故学后知不足/公欣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讨论了教和学的关系,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请用原文的句子填空)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有嘉肴》选自《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文章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C.本文主要阐述教与学关系,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D.“《兑命》曰”中的“兑”是通假字,通“说”,读音是“shuō”。

文言文阅读(共8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佁然不动佁然:(2)伐竹取道伐竹: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其境过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