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 选自《说苑·敬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A.孙叔敖正衣冠而之胡不我于王
B.使臣受吏民之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货其弃于地也
D.孙叔敖拜曰一鼓作气,而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孙叔敖楚令尹公输般楚为云梯之械
B.楚王不知臣不肖夫专诸刺王僚也
C.君谨守此三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足治楚矣域民不封疆之界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C.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D.文章的主旨是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杀虎救驾
开泰五年秋,大猎,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左右辟易,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上命卫士追射,昭衮大呼止之。虎虽轶山,昭衮终不堕地。伺便,拔佩刀杀之。辇至上前,慰劳良久。
(注释:跸:帝王的车驾。辟易:惊退。轶:逃。辇:帝王所乘之车。)
解释加方框词语。
虎骇且逸()伺便,拔佩刀杀之()
在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划上“/”,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B.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C.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D.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
从文中找出描写陈昭衮“杀虎”过程的动词,并对陈昭衮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族为意(逮捕、拘押) B.或以钱币之(把他当乞丐)
C.众人(卒,死亡;为,介词,为了) D.借旁近与(代词,他,指方仲永)

翻译以下句子: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2分)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人之为学(为:求,做) B、虽子羔、原宪之贤(虽:虽然)
C、独学无友(独:一个人) D、庶几可得十之五六(庶几:差不多)
对短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的道理。一个人做学问求进取,若不能前进必然后退。
B.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就应该独立来学习,不能和无车马之资的人一起学习。
C.这篇短文关于“不日进则日退”这一问题文章从三方面进行论述。
D.本文阐述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古诗文阅读
阅读(出师表》,回答相关问题。(10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伤先帝之明盖亦精力白致者 B.若无兴德言何陋有?
C.三臣于草庐之中不如蜀鄙之僧哉? 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
(2)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4分)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下面句中的“故”与“王惊问其故”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 B.广故数言而欲亡
C.公问其故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下面的句子。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楚庄王已下令说“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为什么还能够进谏成功?请简要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