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霍丘①知县阳湖左君,治霍丘既一载,其冬有年。父老数十人,来自下乡,盛米于筐,有稻有稉,豚蹄鸭鸡,伛偻提携,造于县门。君呼之入,曰:“父老良苦,曷为来哉?”顿首曰:“边界之乡,尤扰益偷。自耶之至,吾民无事,得耕种吾田。吾田幸熟,有此新谷,皆耶之赐,以为耶尝。”君曰:“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胡以来?”则又顿首曰:“往耶未来,吾民之猪鸡鹅鸭,率用供吏,余者盗又取之。今视吾圈栅,数吾所育,终岁不一失,是耶为吾民畜也,是耶物非民物也。”君笑而受之,劳以酒食。皆欢舞而去,曰:“本以奉耶,反为耶费焉。”士民相与谋曰:“吾耶无所取于民,而禄不足以自给,其谓百姓何?请分乡为四,各以月入米若薪。”众曰:“善。”则请于君,君笑曰:“百姓所以厚我,以我不妄取也,我资米若薪于百姓,后之人必尔乎索之,是我之妄取无穷期也。”不可。亳州之民,有诉于府者曰:“亳旧寡盗,今而多,其来自霍丘。霍丘左耶不容盗,以祸亳,愿左耶兼治之。
(选自张惠言《茗柯文三编》,有删改)
注释:①霍丘:县名。后面的阳湖、亳州均为地名。②耶:通“爷”。③尔:如此,这样。
(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①伛偻提携,造于县门 造:
②君笑而受之,劳以酒食 劳:
③士民相与谋曰 相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耶为吾民畜也 为坛而盟,祭以慰首(《史记•陈涉世家》)
B. 各以月入米若薪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C. 是我之妄取无穷期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
D. 亳州之民,有诉于府者曰 所欲有甚于生者(《孟子•告子上》)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老良苦,曷为来哉?
②百姓所以厚我,以我不妄取也。
(4)霍邱知县左君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试结合全文概括。
桑中生李
南顿张助①,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③,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④。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⑤。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泽》)
【注释】
①南顿:占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豚(tún):小猪。
③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比喻众人随声传闻。
④翕(xī):集聚。赫:盛貌。⑤滂沱(pāng tuó):形容酒肉多而不断。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持去去:离开 | B.顾见空桑中有土顾:回头看 |
C.因植种因:于是,就 | D.谢以一豚谢:道歉 |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翻译成现代汉语。
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念近中无此禅院()(2)碧瓦飞甍()
(3)惟危楼一座()(4)裁如星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数年恒不一见尘气莽莽然 | B.始悟为山市项为之强 |
C.见宫殿数十所层层指数 | D.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翻译成现代汉语。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所写的内容。
文言文知识.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男女衣着().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通“俱”,完全;详尽。)
(2)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3)复前行,欲穷其林。(前,形容词用作状语,向前)
(4)其中往来种作。(其,代词,那).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初极狭,才通人。(仅)
(3)闻之,欣然规往。(计划)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色的头发).写出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今义: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今义:.走进作者。
(1)《桃花源记》作者,是我国(朝代)时期的著名诗人。
(2)本文虚构了一个的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成语出自这篇课文,用它来比喻
(4)本文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记叙渔人的所历、所见和所闻,写得亦真亦幻,似有若无,虚实相间,令人心驰神往。.理解积累
(1)写桃源中环境美异的句子是:
(2)写桃源人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3)写桃花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4)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 :
(5)写桃源不易被人发现的句子是:
(6)写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的句子是: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落英缤纷()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处处志之()
桑竹之属()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欲穷其林().文章开头对桃花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着重写的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渔人为桃花源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渔人出桃花源后,“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1-25题。(共16分)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加点词语。
①吾日三省吾身()②太丘舍去()③下车引之()④元方入门不顾()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下车引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C.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 D.故时有物外之趣 |
翻译句子。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孔子认为人应“日三省吾身”,如果陈太丘的友人按照孔子上面的要求去反省自己的话,他一定会想到孔子说的“”。
读了本文,你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比较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穹石盘簿而埋根
③不蔓不枝④甘冒霜而停雪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