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宜昌中考)纵山居闲情
山静日长
◆[宋] 罗大经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① ,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②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③稚子,作笋蕨④,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⑥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则月印前溪(A )。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⑦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 B ),乌⑧知此句之妙( C )!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亦多乎!
【注释】:①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②麛,音mí,小鹿。③山妻:隐士之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④笋蕨:竹笋和蕨菜。⑤《玉露》:指作者所作笔记《鹤林玉露》。⑥剧谈:畅谈。⑦驰猎: 奔驰追逐。⑧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何。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盈( ) 濯( ) 既( ) 相与( )
(2) 请将文言语气词“耳”“哉”“矣”正确填入文中的A.B.C处。
(3)请用两个逗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准确断句。
归 而 倚 杖 柴 门 之 下 则 夕 阳 在 山 紫 绿万 状
(4)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5) 作者认为子西诗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妙绝,但“识其妙者盖少”,这是为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6) 读完全文,从文章描绘的一幅幅画面里,你发现作者崇尚一种怎样的生活?
(7) 积累链接:文中的《国风》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A 》,“韩苏文”中的“韩”是指B (填写人名),“陶杜诗”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直接展现其早出晚归这一田居生活的诗句是C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共13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公①无事,带一书一役,挨村讲乡约,参以时事,民皆乐听,浅直易从,无窒碍②难行者。遇孝慈节义之人,立即表扬,且为之咨嗟叹赏曰:“我所不及。”凡获小偷到案,则曰:“汝亦有人心者也,何至为此?”偷曰:“小人为贫所迫耳。”公曰:“是不难。为利之最厚者,莫如纺织,且人人能为之。”随命仆市棉花斤余,使偷在堂右,教以纺花之法。曰:“能,即释汝;不能,即惰也,罪加倍。”偷愿速释,无不留心学习,数日间,即能为矣。公曰: “此赀③本不过数百钱耳,今数日内,循环例换,已赢余若干,除汝饭食外,尚剩有数百钱,汝回去执业。倘再犯,不恕汝也。”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在堂上纺花一月。三犯,则曰:“是不能改矣。”使二役挟之急行千步,以热醋灌之,一碗饮至半,使一人突拍其背,则嗽终身不愈,不能作贼矣,仍纺花以没世④。
【注释】①公:陆稼书:清朝康熙年间曾任嘉定]灵寿两县知县。②窒碍:阻碍。③赀:通“资”。④没(mò)世:死。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随命仆市棉花斤余:
(3)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 (4)是不能改矣:____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句句子的意思。
(1)陟罚臧吾,不宜异同。
(2)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陆知县改造小偷的方法有哪些独到之处。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无论为君还是为官都应做到____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甲】文还委婉批评后主有“ ”(用文中一词)的行为错误。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凉) |
B.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为乐) |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可知其源其真无马邪? |
B.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D.心乐之小大之狱 |
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
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
翻译下面句子。(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又何间焉: (2)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 (4)牺牲玉帛:翻译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下面对选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
选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围绕“① ”(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② (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复前行,欲穷其林/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C.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D.得其船,便扶向路/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所看到的桃花林美景感到很是惊奇。 |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有个村民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城之后,渔人去拜见太守,建议太守派人跟他去寻找这个奇异的地方。 |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就再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前行,遇见一个美丽的桃花林。水穷林尽,从一个仅容一人的下厂洞口过一山,发现一个环境优美的村落。
B渔人与村民交谈得知,他们的祖先在先秦时躲避战乱来到此地生息,此后再也没有出过外面,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不知道外面是何朝何代了。
C.在这个封闭的村子里,土地平阔,良田肥沃,屋舍整齐,竹翠池美,鸡鸣狗叫,一派宁静、和谐景象;村民自耕自足自乐,淳朴热情好客,对这里的生活很是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并不向往。
D.细心的渔人虽然作了标记,但当他回去后带着人再次去寻访桃花源时,却迷失了路,再也找不见了。以后也曾有人去寻找,还是图劳无果。在作者看来,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自己和刘子骥等高尚的人的理想之中,也许将来会变成现实。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B.香远益清自己以为大有所益 |
C.隋后鲜有闻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
D.同予者何人予观夫巴陵胜状 |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宋何罪之有 |
B.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 |
C.濯清涟而不妖丁壮者引弦而战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
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惜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