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给地震波一个空间
段奇清
①地震从来都是令人恐惧生畏的自然现象。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旧时代,地震就如同一个暴君,人类只能任它鱼肉宰割。如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但对地震似乎也没有很好的办法。鉴于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大多是建筑物倒塌而导致的,人类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但却极大地增加了建筑成本。
②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法国马赛菲涅尔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在尝试换一种思路——用比较少的成本、简单易行的办法,减少或消除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③我们知道,地震就是地震波造成的地面震动,而地震波又分为横波和纵波,当横波与纵波在地表混合形成“面波”时,它们的破坏性最强。
④法国科学家们想,地震波之所以能成为面波,是因为地震波形成之后,在地下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便横冲直撞到了地面,造成地面建筑物的成批倒塌,人员大量伤亡。鉴于此,他们开始了“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的研究。
⑤其方法是在地面钻孔。不过,这种“孔洞”不是在地面随便打上一些就能行的。科学家们通过预测出地震波的波长范围,经过计算机模拟计算,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孔洞的直径应为0.3米,孔洞与孔洞之间的距离应为1.73米;由于面波只在地表传播,所以孔洞的最大深度只需5米。
⑥在地面打孔洞是受到“隐身衣”的启发。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通过,被阻挡的光波反射到了人的眼睛里就会成像。物体能“隐身”,是人们为物体穿上某种衣服,即给物体表面涂上一种特殊材料,此时光波会绕物体而行,如同没被阻挡一般,人们也就看不见物体了。
(7)在地面钻孔就如同在“视觉隐形”时给物体穿上的特殊隐形衣,地震波的“眼睛”也就“看”不到地面的物体了,不能再对其形成破坏。不,此时的地震波并不需要“看”地面的物体,因为孔洞已经让它们在里面很舒适了。
(8)法国科研团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的某一处山脚下诱发了两次人工地震,监测发现孔洞让80%以上的面波消失于无形。
(9)不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天气的多变性等不确定因素,要求孔洞这种“超材料”的位置必须高度精确。法国科研团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现,运用超大功能计算机等设备,完全能够精确定位钻孔位置。
(10)精确定位的孔洞能够对地震波传播介质造成突变,改变其折射方向,折射后的地震波相互接触后产生共融,最终使本来可以造成天塌地陷的能量化为乌有。目前,这项技术已被运用于对海啸的控制了。
(11)给“地震波”一个空间,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待地震,不是与之为敌,也不是被动地逃避,而是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第⑦段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
(2)“地面钻孔”为什么可以消减地震灾害?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请简要分析第(11)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
(4)科学家为“给地震波一个空间”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请结合全文概括。
阅读《向善的网络力量点亮人性的光芒》,完成小题。
向善的网络力量点亮人性的光芒
刘文宁
①敲击键盘,滚动鼠标,基于人类的恻隐之心,出于被他人需要的感觉,将令心头一热的图片视频上传或转帖、跟帖;为素不相识者捐款、捐物、捐时间、捐精力、捐信息,捐出一颗爱心——向善的力量从一个个网友心中溢出,涓涓细流,汇聚江河,满载公民责任与人间大爱。
②网络放大了现实中的灰暗,无聊的起哄、欺诈的伎俩、恶意的谩骂,诸如此类。但灰色并非网络世界的全部色彩。为什么有人会拍下为乞丐“撑伞女”、跪地救人“最美护士”的动人瞬间并上传,还引来大量转帖跟帖?为什么高空徒手接女童的“最美妈妈”、3年为农民工送了两万桶水的“送水哥”会赢得网友热捧?为什么“微博打拐”会一呼百应?为什么有人不惜时间精力财力经营公益慈善网站,为捐助者与受助者建起信息沟通平台?我们相信'有一种向善的力量珍藏在很多人的内心,如同炽热的岩浆一旦找到缺口即喷涌而出,将网络世界润染出一片绚丽的色彩,点亮人性的光芒。
③网络公益凝聚的是草根的力量,更是公民的责任。在职场、亲友圈落之外,我们在网络世界找到不同圈落、不同取向的志同道合者。大大小小的 BBS 、 QQ 群、微博群,构成一个个意见联盟、力量联盟,我们在此寻找共识、默契以及共同行动的目标。为心中的感动附上一个竖大拇指的表情或一颗跃动的红心,为需要帮助的人群送出力所能及的温暖,这样的力量汇聚起来,使更多人体验到同胞的关爱与支撑,分担政府顾及不到的边边角角的缺漏,为社会注入更蓬勃的生命力——公民自治从这里点滴起步。
④我们朝向共同的目标,即使家园里每一角落的荒凉,都令我们不忍或心痛。家园里飘出的每一缕芳香,都有我们曾经铲下那锹土的辛劳。我们共同见证这座花园一天天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⑤网络中的向善之举,源于现实世界的缺漏,并最终推动现实的改变。一张照片、一个建议,可能在网上掀起大浪。“微博打拐”从最初学者的呼吁,到众多网友的跟进,到多家慈善基金会的加盟,以及警方的支持,汇成强大的打拐声势。向善的旗帜下,没有虚拟与现实之分。
⑥网络公益行动在悄然形成一种力量,消减着人们心中的浮华、自私与阴暗。尽管不可能人人都修炼成特蕾莎修女——“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与马丁·路德·金和爱因斯坦并列为“三大最受人尊重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但在网络公益行动中,人人都有机会体验登临精神高地的意境,它超越小我,超越衣食住行的享受,从利他中收获精神的满足,让人生更有质感。
⑦夜空下,点燃手中的那盏烛光,烛光点点,连成一片光的海洋,映照天地——网络天地,那烛光是无数人心中的良善之光。本文的题目有何作用? (1分)
第②自然段首句概括了网络上的一些阴暗面,为什么这样写? (2分)
分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证过程。
阅读《与困难掰腕子》,完成小题。
与困难掰腕子
①父亲十多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当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凄凉。为了能挣些口粮,奶奶一狠心,把父亲送到后草地换粮的车队。
②换粮回来的半道上,骡子病了。给牲口看病的工夫,父亲在一家车马店耽搁了一天多的时间。第二天下午,父亲只好一个人往回赶。天越来越黑,风也越刮越大。地上的积雪被扬得四散,天地之间灰茫茫的,看不清前头的路。父亲本打算走到前边的一个村庄,找一个地方住下来,但是往前走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看不到那个村庄。
③天已经彻底黑了,又走了不知多少路,还是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影。父亲觉得,一定是迷路了。他把车上所有御寒的东西,都胡乱地穿在自己身上,又把两条麻袋片,搭在了还有些虚弱的骡子身上。天气越来越冷了,刺骨的寒风发着呜呜的怪响,毫无遮拦地穿透父亲的衣服,深入到父亲的骨髓深处。
④父亲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连车也不敢坐,也不敢选择一个背风的地方藏起来。他说,那种时候,人和牲口要是一停下来,很快就冻僵了。父亲牵着骡子,明明知道已经迷路了,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他知道走下去就能活下来。然而那一次,命运好像偏偏和他作对。车走着走着,突然掉进了一个雪窟窿,父亲爬到车底下,清理了积雪,自己帮着边辕,狠命地吆喝着牲口,一连试了几次,车就是出不来。风越刮越大,后半夜更是冷得难耐。有几次,父亲想舍弃了车和牲口,自己一个人逃命。但是,一想到家里,好几口子人指望着换回去的东西活命,他就不敢再想这些。后来,父亲把车上的东西都卸下来,空车出来,再把东西装上去。父亲说,他当时冻得瑟瑟发抖而又筋疲力尽,也不知道什么力量促使他还能搬得动上百斤的盛满小麦的麻包……
⑤第二天天亮,父亲发现自己赶着车在雪地上转了无数个圈,而前面的村庄,就在一里远的地方。
⑥以后的岁月,父亲偶尔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意味深长地说,人这一辈子,谁都会遇到点难事,关键是要学会和它掰腕子——再大的困难,只要心里不松劲,掰腕子永远输不了。通读全文,从文中搜集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3分,计6分)
(1)父亲遇到了哪些困难?(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2)父亲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从全文来看,第1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结合情境,揣摩第4段画线句,说说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着父亲?
第5段写“第二天天亮”后父亲所发现的情境。请你猜想一下,父亲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也一定遭遇过困难,联系实际,你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几年前,在荷兰一个渔村里,一个年轻男孩教会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
②由于整个村庄都靠渔业维生,自愿紧急救援队成为重要的组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
上,海上的暴风吹翻了一条渔船,在紧要关头,船员们发出S•O•S的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
到了警讯,村民们也都聚集在小镇广场上望着海港。当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时,村
民们也毫不懈怠地在海边举起灯笼,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③过了一个小时,当救援船穿过迷雾出现时,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尽地抵达沙滩后,自愿救援队的队长说,救援船无法载走所有的人,留下了一个,要是再多装一个,救援船就会翻覆,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④忙乱中,队长要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去搭救最后留下的那个人。16岁的汉斯也应声而出。
他的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10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
3个礼拜前就出海了,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
⑤汉斯回答:“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这是我的责任。当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轮流扮演我们的角色。”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伍,消失在黑暗中。
⑥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最后,救援船驶过迷雾,汉斯正站在船头。队长把手围成筒状,向汉斯叫道:“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有!我们找到他了。告诉我妈,他是我哥保罗!” 第①段中“一个年轻男孩教会”的是 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中“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有:
第⑤段中“扮演我们的角色”中的“角色”是指____________
赏析下列两个句子。
(1)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伍,消失在黑暗中。
(2)他的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10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3个礼拜前就出海了,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 对汉斯的行为谈谈你的见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有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2分)
(1)面善:(2)熟习:“仅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 (2分)
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 (2分)
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2分)
画线语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至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居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在人均淡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13个贫水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20多年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密集地区的淮河,也曾断流了90天。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
④虽然存在如此严重的水贫穷现象,但是广大老百姓并没有感受到我们的窘境!
⑤就农业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每亩小麦要浇1200多立方米水。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
⑥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⑦生活用水方面,_________________。
⑧觉醒吧,国人!如果这种用水状况还持续下去,那么我国水资源枯竭那一天必会来临。
(本文有删改)联系全文,谈谈文章题目中的“贫穷”与“挥霍”是否矛盾?为什么?用这样的题目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有些”“有的”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试分析第④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下面补写文章第⑦段,要求至少使用1种说明方法,字数在40—60字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请你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向市委市府提出三条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