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②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③。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④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⑤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权:权宜,变通。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晋文公与楚战城濮上使外
B.战陈之事,不厌伪禽兽之变几何哉
C.虽愈,后无复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D.城濮之战,咎犯之也肉食者

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诈伪遇人”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皆美于徐公
C.虽不能察,必 D.引喻失义,塞忠谏之路也

翻译句子。
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
晋文公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位               的君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尊秦。”“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也?”对曰:“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代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之熟虑之也!”
注释:帝:帝号
解释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则梁门不()(2)愿王之虑之也()
请你试着读一读下列句子,看哪些字的后面需要加上标点符号,在相应的位置上用“/”线标示出来。
苏 秦 谓 齐 王 曰 齐 秦 立 为 两 帝 王 以 天 下 为 尊 秦 乎 且 尊 齐 乎
苏秦要齐王放弃帝号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本文出自《战国策》,由于齐王听信了苏秦的话,最终造成了‘五国伐齐’,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下列各句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晶晶如镜之新开/徒步则汗出浃背 B.于冰皮始解/冻风
C.冻风时/属予文以记之 D.未百步返/饮少

翻译下列句子。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气的恶劣使得作者“□□□□”,这种压抑激发了作者的出游的热情,等待“□□□”,他就偕数友飞出城门,来到郊外。山光水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无不展现出早春的精致。(用原文语句填空)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写法。这样的写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
B.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例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形象鲜明如画。
C.文章把静态的,无生命的山色,比作动态的有生命的美女梳洗罢秀发的始掠,准确传达出春天所特有的温和明媚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D.文中充满了作者疏放不羁的精神,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恶,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感受着自然的可贵。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水清冽( )(2)佁然不动()
(3)往来翕忽( )(4)悄怆幽邃()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选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B.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C.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D.从“似与游者相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宁静幽雅,清新自然的。

《小石潭记》短短一百余字,向来以笔简意丰为人称许。清代学者何义门评点文中“闻水声,如鸣珮环。”一句说道:“水激石而成声,一句中将下两层都暗领。”意即此句明写水而暗写石,言简而意丰。请你任选文中一句,用精辟的语言点评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
我选择:
评点: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②以赈③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指阿县。②廪:粮仓。③赈:救济。
解释加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追者曰反()
(2)库无,仓无粟兵()
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线标出来。
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从全文看,“阿县大治”是因为子奇采取了哪些得力的措施?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县“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贤臣,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1)远:() (2)所以:(     ) (3)是:(    )(4)卑鄙(   )
翻译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填四个字)的建议。
文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