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杏荫井台
杨闻宇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⑧“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⑨“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⑩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11)“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选自《文汇报》2015年5月13日第11版,有改动)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画线句看,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2)联系全文,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并作简要说明。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其中的四处。
文章第⑨、⑩、(11)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
“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白天打扫,夜里祈祷
朱成玉
①祖母走后,所有的光亮都减了一半。
②从此,我总是喜欢躲在黑暗里哭泣。父亲摩挲着我的头,让我不要太过悲伤。白天,他为我拉开窗帘,让阳光赶跑暗;夜里,他为我打开灯,让灯光吃掉黑。
③“为奶奶祈祷吧。”父亲说,“用你的祷告为她铺一条平坦的通往天堂的路。”
④祖母是个勤快而干净的人。她很少闲下来,一天之中,手里大部分时间都拿着扫把,或是拿着一块抹布,把屋子里拾掇得窗明几亮。小时候,总是突发奇想:扫地的扫把会累吗?擦玻璃的抹布会疼吗?小孩子的心思就是怪,不心疼祖母,却心疼一只扫把,一块抹布,甚至天上的一朵云。“奶奶,我把那朵云摘下来,给你当抹布好不好。”那是孩提时自以为是的笑话,祖母却不笑,她说,“要把它留在天上,不然天空该脏了。”
⑤祖母的命运,就像一只无底的杯子,从来没有填满过一次。⑥在那个年代,祖母被冠以“扫把星”的名号,“扫把星”都是“克夫”的,嫁给祖父之前,她已经接连“克死”了两任丈夫,且都没来得及留下后代。而最后,祖父也没能逃脱被她“克死”的命运,婚后便被征兵去了前线打仗并死在了战场。所幸祖母给爷爷留下了唯一的后人,也就是我的父亲。
⑦打此之后,祖母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命运。难不成自己真的是“扫把星”吗?她似乎认了自己“克夫”的命,再没有改嫁,专心养育我的父亲。她靠给别人洗衣服、糊纸盒维持生计,甚至去捡垃圾、当乞丐,直到把父亲养大成人。父亲一寸寸地长起来,祖母便一寸寸地矮下去,直到生命的消亡。
⑧父亲说,日子再苦,他看到自己母亲的脸上,也总是闪着愉快的光。
⑨祖母的苦,就像她衣服上的补丁,一块接着一块。可是祖母衣服上的补丁,却并不难看,相反,让人喜爱。她能将补丁缝补得如艺术品一般,让衣服上的一个个漏洞转眼间变成了一朵朵莲。我想,她对待衣服上的“洞”,一如对待自己的伤口吧,那些揪住她不放的苦,咬着她,让她千疮百孔,可是她懂得用一个个坚强的笑脸去缝补它们。
⑩祖母一生都在不停地打扫,我想,那是她在努力打扫时光里的苦楚,擦拭命运里的阴霾吧,使一个个日子变得明亮而欢快。
⑪祖母走的时候,背驼得几乎快挨着地面了,她在无限接近大地。这个不肯在命运面前下跪的人啊,一个躲闪不及就埋入了荒丘。
⑫在祖母的墓前,我们放了一只扫把。我们每次来,都会把她的墓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知道,祖母的一生,与灰尘为敌。因为她是一个扫把,是地面的云。
⑬而云,是天空的扫把。
⑭祖母走后,母亲接替了祖母的活计,母亲打心眼里一直看不惯祖母的“洁癖”,可是现如今,她的身上却越来越多地有了祖母的影子。经常映入我眼帘的影像是,母亲如一个奴仆,跪在地板上,擦拭着一地的碎语流光。母亲继承了祖母的干净利落,使得家里的物什总是闪着亮晶晶的光。我知道,那光里,亦有祖母的灵魂。这两个伟大的女人,正在将干净温暖的日子一脉相传。
⑮如果有人好奇地问我,你为何如此快乐,你过着怎样的生活?我想我会怀着幸福的心告诉他:白天打扫,夜里祈祷。
⑯白天可以仰望云朵,夜里可以看到月亮,这就是最简单的幸福了。云的使命,是让天空变得干净。月亮的使命,是让人间变得柔软。
⑰“白天打扫,夜里祈祷,那岂不是修女一般的生活?”好奇的人不置可否。
⑱我说是的,这修女一样的生活,看似枯燥无味,却在使这个世界变得洁白、纯净。白天因打扫而干净,夜晚因祈祷而温暖。
⑲现在,想念祖母的时候,我就会抬头望天,看那一朵朵云。祖母在天上,肯定改不了爱干净的癖性,她肯定变成了一朵云,去做名副其实的“扫把星”了吧,她在天上忙着打扫,让天空一尘不染,甚至不留下鸟儿飞过的痕迹。
⑳的确,祖母有必要留在天上,不然,天空该脏了。(选自《散文》2013年第9期,有删节。)阅读全文,说说题目“白天打扫,夜里祈祷”该如何理解。
文章主要写祖母,但第⑭段却写到了母亲,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含义。(1)祖母走后,所有的光亮都减了一半。
(2)可是她懂得用一个个坚强的笑脸去缝补它们。品味文中划线句子,分析其表达作用。
祖母的命运,就像一只无底的杯子,从来没有填满过一次。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联系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求至少分析到祖母两点核心的性格特点)
花蕊的经历
①曾经有首流行歌曲这样唱道:“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如果你真的以为,花蕊都是任时光洗刷而无所事事的隐士的话,就老土了。要知道,光鲜的花瓣不过是些衣着靓丽的配角,而低调的花蕊才是这场演出的明星。
②花蕊由花朵中产生花粉(精子)的雄性花蕊和产生胚珠(卵子)的雌性花蕊组成。随着花朵的绽放和花蕊的打开,有些花粉焦急地离开,闯荡世界,而有些则攀附在花蕊上,似乎要等待更好的出发时机。不管勇敢或者懦弱,它们的前路均是一片茫茫——花粉要登陆仅仅在一米之外的花朵,就如同我们要去另外一个星球探险。有些花粉精通御风之术,不过春风这趟列车着实不靠谱,说走就走,说停就停,全然不顾乘客是否到站,无奈只能采用花粉海战术,总有幸运的个体能碰上柱头。当然,更多的花粉会攀附于那些在花朵之间钻来钻去、寻找食物的动物身上,虽然有被这些动物纳入口腹的危险,总比买彩票式的随风漂泊要强得多。这些雄蕊的命运似乎注定要马不停蹄。
③。雌蕊柱头上的突起,就像是张开的臂膀,迎接那些飞落至此的幸运的花粉粒。虽然,密密麻麻的突起如同天线阵列,可惜它们却无法探知花粉粒何时降临,也无法为这些不明前路的家伙导航。当然,有些柱头还在身上搞点粘液之类的小花招,或者让自己多几个分叉来增加花粉降落场地,又或者拜托花瓣引来更多的“装载”花粉的动物,以增加粘住花粉的机会。
④历尽艰险的花粉终于被柱头揽入怀抱,但是这并非完美的爱情结局。到这一刻,只相当于雌蕊对雄蕊说了句“我们开始交往吧”。要想把花粉中的“精子”送入雌蕊之中与“卵子”结合,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虽然这样的画面显得那么静谧,但是竞争、抢夺、挑选和摒弃就发生在这一刻。最强壮的花粉粒会打通直达胚珠的隧道(这个过程被称为花粉管萌发),“精子”就顺着这个通道(花粉管)游过去。并且隧道的掘进工作通常是在花粉一接触雌蕊的柱头就开始了,即使是错误落到自家柱头上的花粉也是如此。当然一旦发现落错了地方,花粉就会立即停工,再也无法把见面机会留给外来“精子”。面对千疮百孔的柱头和塞满隧道的雌蕊,再会念经的外来花粉也无计可施了,只能等下个花季的成功表演了。
⑤一朵花的雌蕊和雄蕊就是如此,离得最近,却又隔得最远。同出于一个花苞的它们,却被分隔在两个世界,一旦相见,引出的却是一出悲剧。这就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正是这样的法则让绿色的世界更加欣欣向荣。(选自《科学松鼠会》,有删改)离开花朵去“闯荡世界”的花粉会碰到哪些困难?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回答。
在第③段段首加一句承上启下的话。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旦相见,引出的却是一出悲剧。从花蕊的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告别炉火李晓东
①楼房封顶了,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乔迁新居,欣喜之余,生出一丝惆怅。
②是冬季,飞花碎玉烘托出年关将至的温暖和醉意,同样温暖的,是小屋里悄悄燃着的炉火。火燃得正好,是那种青烟散尽后的兴旺和宁静。炉膛醉红着脸,将一腔热情辐射到小屋的角角落落。热情,却不张扬,这是炉火的性格。这种性格营造出一个祥和平静的冬季——许多年的冬季,我都是这样度过。
③有关炉火的记忆,源于对火盆的怀念。
④我出生林区。冬季,白雪皑皑,滴水成冰——那才是真正的冬季,漫长但绝不寂寞。父亲是早年的大学生,鬼怪神灵,天文史地,他似乎无所不知。在我们屏住呼吸神往于古今的时候,母亲会拿着火箸,细细地拨开火盆里的热灰,埋几颗洋芋、几粒豌豆。不多时候,小屋内就飘出烧洋芋的清香,间或有豌豆爆裂的“噗嗤”声。火盆烧的是炭,地地道道的上好木炭。细心的母亲总会把截成一拃①来长的木炭横铺竖搭,在火盆中央垒起一把漂亮的火炬,燃烧的火炬,红得超凡脱俗,无比灿烂。这时,母亲便说:“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⑤父亲的古今讲完了,洋芋也烧熟了,焦黄软香、滚热烫手的一块,看着就叫人眼馋。轻轻一掰,热气腾腾送到嘴里,那种酥软蓬松,自然天成的美味,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多年以后,再尝烤箱中烘烤出的洋芋,却没了那年那月的可口舒坦。土生土长的东西,似乎天生就离不开一个“土”字。遥想当年,火盆不过是黄泥垒就,顽石砌成,所烧木炭,采自深山老林,燃烧后的灰烬,细白轻绵。而那洋芋,全赖肥土养育,天雨滋润,入口之后,自然齿颊生香,余味无穷。
⑥往事如烟,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儿子已蹒跚学步。光阴改变了许多的人和事,唯一不变的,是那团悄悄燃着的炉火。
⑦倚在床头织着毛衣,一岁的儿子睡得正香,丈夫外出尚未回家,我在等他。等待是最容易让人心绪不宁的,因了这炉火的辉映,我的心情并不阴郁。我知道,丈夫正披着一肩雪花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正当年轻,年轻的岁月,会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即使是在冬夜,依然不能停下奔波的脚步。劳碌的,却是温馨的,仅仅只是因为,暖暖的小屋燃着一团暖暖的炉火。砂锅内,鸡汤煨得正浓,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矮矮的砂锅,敦实古朴,清香四溢中,它的每一寸纹理都透着温润。不时有溢出的汤顺着锅沿流下,滴在炉盖上,发出“吱吱”的响声。烟囱中徐徐流出的青烟,飘飘悠悠迷离了夜的眼……
⑧风雪夜归人,倘若少了炉火的等待,是否还能那样从容?
⑨楼层一天天拔高,我知道,告别炉火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小屋里悄悄燃着的那团炉火即将消逝,这是我28岁人生中最后一个丰润的冬天了。从此,我将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享用一种叫做“暖气”的东西。也许,它真的能使我的冬天在东西南北风中远离窘迫。然而,我始终固执地以为,那种温暖的外衣里裹着的是冷漠和距离,矜持中拒绝你的亲近。现代文明在带给人实惠的同时,扼杀了许多温情。
⑩有炉火的地方,才有生活。炉火相伴的日子,酵香浓郁,回味悠长。
【注释】拃(zhǎ):量词,表示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间的距离。文末说“炉火相伴的日子”令作者“回味悠长”,这种“回味”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炉膛醉红着脸,将一腔热情辐射到小屋的角角落落。(品味“醉红着脸”“一腔热情”的表达效果。)
⑵烟囱中徐徐流出的青烟,飘飘悠悠迷离了夜的眼……(此句所在的段落主要写人,为何还要写夜晚烟囱中的青烟?)文中多次出现“悄悄燃着的炉火”,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乔迁新居,“欣喜之余”为何会“生出一丝惆怅”?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论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
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不时就会看到诸多“富二代”的是是非非。“富二代”也逐渐成为人们诟病的“反面教材”。最近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又再次将“富二代”推上了风口浪尖。看到镜头中被打者满脸的鲜血时,我不敢相信打人者竟是一个未满十五岁的孩子。震惊之余,我不能不问一句“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②中国有句古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中国父母早已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该如何教育孩子则成了个难题。“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曾一度成为许多父母奉行的教育经典。今天,当我们再度重温“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时,却尴尬地发现它竟成为了当下部分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③当今的“富门寒教”让人震惊,更让人寒心。飞驰的车轮碾过两个年轻的生命,肇事者李启铭却大声地叫嚣着“我爸是李刚”;疯狂的赛车终结了一个青年的人生,“飙车手”胡斌却冷漠地与朋友谈笑风生;挥舞的拳头肆虐地砸向他人,打人者李天一却大喊“谁敢打110?”富门之子践踏生命的行为令人发指,而他们背后不停道歉的父亲们却让人痛心。面对受害者,父亲李刚几度哽咽地承认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父亲李双江也痛苦地承认自己没教育好儿子。子不教,父之过!仔细听听这些家长的道歉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严重失衡——“富”于物质却“寒”于教育。一个是公安局长,一个是歌唱大家,他们自身就是无数人学习的榜样,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是能力不够还是方法不对?我想都不是,是他们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的教育却太少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关爱而非随手可得的物质。这样的“富门寒教”不可取。
④然而,与“富门寒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富教”。
⑤今天的“寒门富教”让人感动,更让人痛心。“再穷不能穷教育”是中国无数寒门家长一直坚守的信念。为了给孩子挣得学费,家长们背井离乡去做“农民工”。孩子们留守在家中,努力地用他们试卷上的分数点燃着父母的希望。到了暑假,这些留守儿童背上书包象成群的候鸟飞向父母的怀抱。很快,他们出现在父母的工地上,学着垒起砖瓦;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菜摊前,学着斤斤计较;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车间里,学着闹中取静。面对这些孩子,我们或许会为他们的艰难生活投去许多同情的目光,可谁又能真正明白他们笑脸下的快乐与满足呢?寒于物,却富于心。寒门家长用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子女,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我们为这样的“寒门富教”而感动,但也为无数寒门学子而痛心。还记得温总理说过:“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在残酷的教育竞争中,无数寒门学子背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⑥富门“寒教”让孩子如“脱缰”的野马,释放着青春的个性一路狂奔;寒门“富教”让孩子如“带枷”的耕牛,负载着沉重的希望默默前行。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教育无关乎穷与富,无论是“寒门”还是“富门”,我们都应做到“富”教。父母要用关爱为孩子开辟出教育的沃土,社会要用公平为孩子浇灌出教育的花朵。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解释“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在文中的含义。
⑴富门寒教:
⑵寒门富教:本文以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开篇,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链接材料,请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评价比尔·盖茨的做法。
[链接材料]据报道,微软创始人、董事长比尔·盖茨曾公开宣布,将把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全数捐给其名下的慈善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
我在寻找那片野花
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同学,叫做荞,家境贫寒,她衣着破烂,夏天总穿短裤,是捡哥哥剩下的。
我和她同期加入少先队。那时候,入队仪式很庄重。新队员的红领巾,是提前交了钱买下的。荞说她没有钱,哥哥已超龄退队,她可用哥哥的旧领巾。授巾的仪式那天,当辅导员用托盘把新领巾呈到校长手中时,就提醒校长记得把托盘里的那条旧领巾分给她。
(A)满盘的新领巾好似一塘金红的鲤鱼,支棱着翅角。旧领巾软绵绵地卧着,仿佛混入的灰鲫,落寂孤独。
校长可能不曾听清这句格外的交待,走到荞的面前时,随手把一条新领巾分给了她。我看到荞好像被人砸了一下头顶,身体矮了下去。灿如火苗的红领巾环着她的脖子,也无法映暖她苍白的脸庞。
那个交了新红领巾的钱,却分到一条旧红领巾的女孩,委屈至极。刚一散会,就怒气冲冲地跑到荞跟前,一把扯住荞的红领巾说:“这是我的!你还给我!”领巾是一个活结,被女孩拽住一股猛挣,就系死了,好似一条绞索,把荞勒得眼珠凸起,喘不过气来。大伙扑上拉开她俩。荞满眼都是泪花,窒息得直咳嗽。
我们都觉得那女孩太霸道了。荞一声未吭,把新领巾折得整整齐齐,还了它的主人。把旧领巾系好,默默地走了。
后来我问荞,她那样对你,你就不伤心吗?荞说,谁都想要新领巾啊,我能想通。
毕业的时候,荞的成绩很好,可以上重点中学。但因为家境艰难,只考了一所技工学校,以期早早分担父母的窘困。荞以后的路,就一直在贫困的底层挣扎。
荞是一家印刷厂的女工。早几年,厂子还开工时,她送过我一本交通地图。说是厂里总是印账簿一类的东西,一般人用不上的。碰上一回印地图,她赶紧给我留了一册,想我有时外出,或许会用得着。说真的,正因为常常外出,各式地图我很齐备。但我还是非常高兴地收下了她的馈赠。我知道,这是她能拿得出的最好的礼物了。
一次聚会,荞终于来了。她所在的工厂宣布破产。她成了下岗女工。她的丈夫出了车祸,伤了腿,从此吃不得重力。儿子得了肝炎休学,需要静养和高蛋白。她在几地连做小时工,十分奔波辛苦。这次刚好到这边打工,于是抽空和老同学见见面。我们都不知说什么好,只是紧握着她的手。(B)她的掌上有很多毛刺,好像一把尼龙丝板刷。
半小时后,荞要走了。同学们推我送送她。我打了一辆车,送她去干活的地方。本想在车上,多问问她的近况,又怕伤了她的尊严。正斟酌为难时,她突然叫起来:“你看!你快看!”
窗外是城乡交界部的建筑工地,尘土纷扬,杂草丛生,毫无风景。我不解地问,你要我看什么呢?
荞很开心地说,我要你看路边的那一片野花啊。每天我从这里过的时候,都要寻找它们。我知道它们哪天张开叶子,哪天抽出花茎,在哪天早晨,突然就开了……我每天都向它们问好呢?
我一眼看去,野花已风驰电掣地闪走了,看到的只是荞的脸,憔悴之中有了花一样的神采。于是,我那颗久久悬起的心,稳稳地落下了。我不再问她任何具体的事情,彼此已是相知。人的一生,谁知有多少艰涩在等着我们?(C)但荞经历了重重风雨之后,还在寻找一片不知名的野花,问候着它们。我知道在她心中,还贮备着丰足的力量和充沛的爱,足以抵抗征程的霜雪和苦难。
此后我外出的时候,总带着荞送我的地图册。 (选自《写给女儿们的散文》)本文讲述了关于“荞”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写出三件即可)
揣摩文中划线的语句,回答:
⑴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任一角度,结合语境进行评点。
⑵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C句中加点的“重重风雨”一词的理解。寻找一片野花的“荞”,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美丽。从文章的描写中,你感受到“荞”是一个怎样的人?
“荞”经历了重重风雨,心中“还贮备着丰足的力量和充沛的爱,足以抵抗征程的霜雪和苦难。”面对生活,我们该持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呢?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你的生活感悟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