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
①“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达16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
②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我们歌颂黄河,赞美黄河,岂能容忍有人这样“攻击”她!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朋友的这番话有一定道理。这难听的话刺到了我们的痛处。
③黄土高原曾经郁郁葱葱,黄河的水也曾经清澈碧绿。随着“坎坎”的伐木声,河畔的森林植被越来越少,河水由清变浊,由浊变黄,“一石水而六斗泥”,河改名叫黄河。黄土高原被人们无情地剥去外衣,裸露在风雨之中。近5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表层土有0.2~0.7厘米厚。若筑起高和宽均为1米的土堤,至少可以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长期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④水土流失了,每年随之而去的氮、磷、钾约3000万吨,相当于100座年产30万吨化肥厂产量的总和。在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区,每个劳动力耕种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七倍以上的农田。他们早出晚归,累死累活,即便是苍天保佑,风调雨顺,一亩地才打三四十公斤粮,收二三十公斤油籽。
⑤“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浑浊不堪,因此有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之说。黄河的年经流量为423亿立方米,远比世界上的一些大河少,但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8公斤,每年输沙量达16.4亿吨,两项指标均高居世界各大河之首。黄河的流域面积不及密西西比河的1/4,但年输沙量却是密西西比河的5倍。
⑥注入黄河的泥沙使黄河的河床每年增高5~10厘米。在黄河下流的一些地区,河床已高出两岸十多米,成为一条空中“悬河”,真的如李白所说的那样,“黄河之水天上来”。多少年来,这条悬河成为架在人们头上的长剑,历史上曾发生过1500多次大决口。黄河成为一条害河,人们望黄兴叹,谈黄色变。
⑦水土流失是世界性危机。世界各国水土流失的发生,无不是植被破坏的结果。
⑧据研究,形成一厘米厚的表土,约需100年到400年时间,而若无植被的保护,风雨在短短的几个季度就可把这些沃土冲光。在这样的田野上,我们为子孙后代播种的是美好的希望吗?
为什么说“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黄土高原被人们无情地剥去外衣,裸露在风雨之中。”这句话运用         的修辞手法,其中“外衣”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
第④、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是因为                            ,这句俗语现在用来比喻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一本可以"喝"的书》,完成各题

一本可以"喝"的书

张君燕

①这是一本从外形看起来和普通的书本差不多的书。不过,这本书却被《时代》周刊评为2015年最棒的25个设计之一。这本书的封面和扉页,都赫然标注着"Drinkable Book"(可以喝的书)。

②这本书的发明者是一个叫特丽莎的美国姑娘。2007年,特丽莎到非洲旅行,发现那里根本没有纯净的饮用水,孩子们口渴了,就直接从垃圾堆旁肮脏的水坑里捧水喝。因此,当地百姓得病的几率特别高。特丽莎还得知,全球每年有6.63亿人口由于缺乏最基本的净水设备而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由此导致的疾病、死亡更是难以计数。作为一名化学博士,她顿生一种使命感:要发明一种消灭病菌的物质。

③经过8年反复的试验和研究,特丽莎惊喜地发现了病菌的克星﹣﹣一种叫"纳米银"的离子。为了让纳米银更方便地投入使用,特丽莎将纳米银离子嵌入纸中,做出一张史上最强的过滤纸。这是一种抗菌性极强、质地优良的黄色纸。经验证,它能去除水中99%的霍乱弧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菌(这些都是水中的隐形杀手),使水的饮用标准接近美国的直饮水。

④这个结果让特丽莎倍感振奋。她立刻带着这种纸跑到肯尼亚、海地、印度等国家,测试了25种受到严重污染的水样,和当地居民一起试用这些纸。"难道这些水不可以直接喝吗?""为什么要用这些纸过滤一下呢?太麻烦了。""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喝水的!"当地居民的种种疑问和不配合的举动让特丽莎明白:最可怕的不是水源受到污染,而是当地居民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卫生饮水的常识。

⑤知识的传播远比这张滤纸更重要!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特丽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用食用级的墨水,将安全卫生饮水的常识印在纸上,做成一本书。如此,过滤纸摇身一变,不仅可以滤水,还能传播知识。

⑥这本书的设计使用相当巧妙、便捷。这样一本看似小巧的书籍,平均每页可以过滤100升的饮用水,一本26页的书,可以满足一个人4年的饮水量!而之后的每一天,都会有人因为这本可以"喝"的书而远离死神。

⑦这个发明引来无数好评。面对滚滚而来的赞誉,特丽莎风趣地说:"我只是想用自己的知识给人们带来一点改变,只要我们内心温暖、心怀世界,别说一本可以'喝'的书,也许我们还可以发明可以'吃'的书呢!"

(1)文中第①段说"这本书却被《时代》周刊评为2015年最棒的25个设计之一"。请结合全文,从功能和效果的两个角度说明这本书的设计之妙。

(2)联系上下文,比较以下两句,判断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并说明理由。

A.经验证,它能去除水中99%的霍乱弧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菌(这些都是水中的隐形杀手),使水的饮用标准接近美国的直饮水。

B.经验证,它能去除水中大部分的霍乱弧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菌(这些都是水中的隐形杀手),使水的饮用标准达到美国的直饮水。

(3)特丽莎的发明获得无数好评,可仍有不少网友对它的成本和实际效用等提出质疑,认为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践,就当地安全用水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至少写出两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在蓝色海上飘

赫恩曼尼

12岁那年,我认识了方小舒。

他从讲台旁边的特"忧"生专座抱着书包走向我,本子散了一地,整个教室都在窃窃私语。从此,我们就是同桌了。我的耳边从此充斥着"方小舒"三个字的魔咒。

"方小舒,把头抬起来!""方小舒,把课本拿出来!""方小舒,你来我办公室一趟。"被叫到的时候,他就缓缓抬起头,一脸茫然地看着前方,如同置身事外的高人,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

"方小舒,你旁边坐着的可是年级第一!你也不学学!"老师训他的时候,总带上我。

是的,我是第一名,从来没失过手。那时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倔牛脾气,不考第一绝不善罢甘休。而我永远不理解,也不关心坐在身边的方小舒在桌子底下摆弄些什么。只是偶尔看他入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瞟上一眼。在那张堆满练习册和考试卷的桌子底下,方小舒用牙签组装成一辆坦克,用一分一分的人民币折出了航母,用一百张考卷做成一架步枪。 在我们都为了考试奋战时,他弓着背,伏在桌沿,用自制的放大镜一寸一寸看着那张世界地图。

"有什么好看的?"我见他整个人都聚拢在地图上,像一只潜伏在海底的虾。"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你懂吗?"他话不多,说话的时候眼睛依旧望着前方,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

那时我沉浸在第一名的争夺战中,丝毫不在意方小舒嘴里说的"大学问"。那和我的目标相距十万八千里。

当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次英文考试,因为听力部分发挥失常,成绩单的第一行不再是我的了。"别哭了,是好事。"方小舒的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梦似幻。我抬起头,满脸都是眼泪鼻涕,狼狈地望着他。"喏,你看。这里是地中海,这里是小亚细亚半岛,还有希腊半岛。"他指着地图上一块蓝色的地方,手指在上面滑动,精准到位。

他转过身来,对我说:"阿呆同学,你想过有一天会到这样的地方看上一眼吗?就那么一眼。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他的眼睛闪着从未有过的光,不再高深莫测,而是伶俐的敏锐的开阔的。我透过哭肿了的眼睛,看见一个骄傲的方小舒自信地笑着。我这才发觉,自己从未正眼看过他。他的睫毛向上翘着,毛茸茸的,上扬的嘴角两旁嵌着酒窝,白皙的面颊变得红通通的。"阿呆同学,世界很大的,你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不会只是这样。"他不紧不慢地说着,娴熟地叠好旧地图,放在书桌下。

从此,我注意到了他,方小舒﹣﹣一个渴望被蓝色海洋包围的男孩。他书桌下的那片世界,只属于他。偶尔,也向我敞开。我好奇他为什么对这些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感兴趣,毕竟,考试、升学才是眼下唯一的出路。

一天放学后,我在校门口遇见方小舒。"喂,你总不写作业也不是办法,以后我帮你写吧。"我没话找话。"不用啊。反正已经习惯了。突然写得太好老师肯定不信。"他撇撇嘴。"那你以后想做什么?"我试探他。"我想做间谍。"他站定在街角,眼神坚定,语气铿锵,往来穿梭的车辆突然安静下来。夕阳照在他脸上,他的头发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出生入死,泰然处之。"他一字一顿地说。那一刻,空气和时间都凝结了,只剩下一个我所不解的方小舒,站在人群密集的街角,运动服上沾满尘土,嘴角挂着舒朗的笑。

方小舒那年和我一样,14岁。我们结识的两年间,他的地图上画满了红点,我的试卷上打满了对钩。他的航母上的飞机多了一架又一架,我书包里的习题多了一本又一本。他的手枪可以打出一连环子弹,我的成绩单上总是一连环的满分。我依旧热切地回应着老师的要求、家长的渴望、同学的仰慕,而他不言不语地进行着他的"间谍计划",用削尖的铅笔画出一座座建筑的构造。

毕业前夕,在我们的毕业纪念册里,方小舒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阿呆同学,那片蓝色的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爱琴海。﹣﹣方小舒"

当我再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如愿考入省内最好的高中,而方小舒,却不知所踪。

当我拿着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考入理想的大学,因为长时间熬夜视力模糊、身体发胖的时候,我从同学那里打听到,方小舒当了兵,在城郊的部队。听说他长到了一米九,力壮如牛,负重跑总是第一名。

15年过去,我到了这个花费高昂、安身不易的城市打拼,我的生活并不如儿时想象得那样辉煌壮丽。我时常会怀念那个曾在我的年少时光里一闪而过自由的男孩。

城市的夜晚,虽然光鲜亮丽,却总是让人焦虑不堪,噩梦缠身。只有一晚,无论过去多久,我仍清楚地记得。

我身处一片晶莹剔透的蓝色当中,小舟随着海浪悠悠荡荡。阳光照在头发上,浑身上下暖洋洋。我哼着歌,躺在船头。船尾坐着的人,嘴角两边两个酒窝,声音像是从天际而来:"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

(1)通读全文,梳理野我冶与方小舒的交往过程,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情节

事件

"我"对方小舒的情感或态度

初见

方小舒成为"我"的同桌。

  

再识

  

关注

深知

 

  

探听

方小舒在城郊部队当了兵

牵挂

梦忆

方小舒出现在"我"蓝色的梦海里。

  

(2)结合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

在我们都为了考试奋战时,他弓着背,伏在桌沿,用自制的放大镜一寸一寸看着那张世界地图。

(3)文章以"我们在蓝色海上飘"为题,有哪些妙处?

(4)文章在刻画方小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5)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肯定青少年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精神。

B.

提倡解放孩子天性,听任孩子率性自由成长。

C.

含蓄批评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束缚。

D.

呼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支持其发展兴趣爱好。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纪念

张惠雯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我从二十二岁走到三十六岁。在这段时光里,如果每次还乡在记忆里最终剩下了一些画面,那么几乎每个画面里都留有点点的影迹。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我说,北方的冬天寒冷, 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母亲叫我不要担心。过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家里显得格外荒凉,似乎人都出去了。于是,我想到点点,我想至少它应该在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终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自己的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姐姐们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之前的三天它已经滴水不进,它一直待在它那间小屋里,卧在母亲冬天特地给它铺的厚毯子上。三天里,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姐姐试图喂它一些葡萄糖水,但它无法下咽。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 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后来,大家就在后面的小菜园里埋葬了它。它死时有众人的陪伴,而不是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孤独地离开,它也没有长期瘫痪而后痛苦而屈辱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⑥我不相信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 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两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点点的两条后腿骨质老化,它有时高兴地站起来想朝我走来,却会突然摔一跤。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

⑦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有福气的狗,这无非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物和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微不足道!作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在来美国以后的这几年里,我难得陪陪它。即使在短暂的回国假期里,我也要抽空去旅游,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加之在家时亲友应酬频繁,我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不可能。它的死令我意识到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家了,它也提醒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了永恒。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

(1)根据提示梳理情节。

"描述"点点→   →又梦点点→     →愧念点点

(2)如果不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应该用文中哪个词语来描述,为什么?

(3)品析语言。

①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加点词角度)

②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从动作描写角度)

③"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中"落泪"、"流泪"、"泣不成声"能否互换?为什么?

(4)第④⑤段为什么要用倒叙的记叙顺序?

(5)下面这段文字是《2015年散文随笔选粹》给本文的推荐语。请结合全文,谈谈有哪些"更多的隐秘情感"。(答出两点即可)

"这条陪伴她(作者)十多年的狗,既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镜子。也是在对它的回忆中,作者品味到更多的隐秘情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偶像塑造的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

常江

①任何社会都存在偶像,任何社会也都需要偶像。在中国,大众偶像的"出世"大致有三种方式。

②第一种是以国家为主导性力量的"自上而下"的塑造,承载着改造思想、教化大众的重任。上世纪60年代,解放军战士雷锋和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相继成为国家倾力打造的赫拉克勒斯式的民间偶像。起初,雷锋的形象藉由一系列文字作品和摄影图片风靡全国,其中一些技术手段在今天看来虽然不无争议,但在当时确实爆发了难以置信的巨大能量;至于60年代中期"走红"的王进喜,则借助了方兴未艾的电视媒介,他的一系列既生动、又符合主流价值观期许的电视讲话产生的轰动效应,即便放到当下也仍是一种令人瞠目的媒介奇观。在主流意识形态中,雷锋和王进喜,不仅代表着确保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进取精神,而且也承载着令中国摆脱贫弱、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所急需的道德力量。

③第二种偶像塑造的方式,是一种以文化机构和文化力量为主体的、"中观"层面的策略。今天看来,这种策略或许绝无仅有地存在于20世纪80年代。"文革"的结束、改革的启动、国门大开、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这些社会结构的新样貌,为文化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沃土壤和自由空间。在思想文化领域,一度为泛政治话语所鄙夷和批判的美学,既出人意料又不出所料地扮演起引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导性角色;李泽厚、高尔泰和朱光潜等美学家,则成为处于进取性和幻灭感夹缝中的中国城市青年的精神偶像,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智识的力量,一种既高贵、又有明确价值旨归的行动指南。而与此同时,在与思想文化相平行的大众文化空间中,一些来自中国大陆之外的演艺界人士开始因其周身散发的、或多或少带有商品化色彩的气质,而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最初的一批娱乐偶像。无论高仓健饰演的杜丘身上蕴含的坚忍不拔的男性气质,还是费翔通过独特的肢体语言对身体消费与家国情怀所进行的巧妙结合,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一种新形态的、更具普适色彩的偶像生产机制已呼之欲出。

④上世纪90年代是偶像生产话语机制的转折点。随着知识精英在国家文化生活中的隐匿或体制化,商业力量开始全面占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闲暇时间。电影、电视和音乐工业的加速产业化,使得上世纪60年代的群情激昂和上世纪80年代的高贵质朴,都迅速成为被戏谑和被遗忘的对象。商业时代的偶像以"精致"为主要特色,其带给人们的应当是纯粹的愉悦,而不宜附加任何明显的政治或文化意图,但这也就意味着隐晦的政治或文化意图开始大行其道。商业体制以大众消费为收入来源,于是大众似乎于其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

⑤2005年,当带有鲜明中性风格的青年歌手李宇春,在350万条手机短信投票的簇拥下,成为新世纪初最为耀眼的娱乐偶像,而一度被城市青年顶礼膜拜的知识精英如易中天,也摩肩接踵地走进《百家讲坛》,用旧式知识分子不可想象的方式,完成对文化的商品化。

⑥从雷锋、李泽厚的庙堂之高,到李宇春、易中天的江湖之远,中国人塑造偶像的方式由自发而自觉、由粗放而精致、由直白而隐晦。其间隐藏的社会观念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实在一言难尽。只是有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可以认同,那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塑造出来的偶像,都旨在满足人们在特定时期的精神领域内的需求。不同类型的偶像的持续存在,有时只不过是表明人们总是对周遭世界有着各种不切实际的期冀,却又不具备改变现状的能力或勇气,这么一个令人伤感的事实而已。

(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放军战士雷锋和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相继成为国家倾力打造的赫拉克勒斯式的民间偶像,他们承载着改造思想、造化大众的重任。

B.

来自中国大陆之外的演艺界人士如高仓健、费翔,成为处于进取性和幻灭感夹缝中的中国城市青年的精神偶像。

C.

以李宇春、易中天等商业时代的偶像,带给人们的只是纯粹的愉悦,而不宜附加任何明显的政治或文化意图。

D.

由于人们总是对周遭世界有着各种不切实际的期冀,却又不具备改变现状的能力或勇气,不所以不同类型的偶像能持续存在。

(2)请根据提示概括中国大众偶像"出世"的方式,并指出变化的根本原因。

方式:国家力量主导     

根本原因:   

(3)本文标题可换作"浅析偶像塑造方式变化的原因",请简析这两个标题的优点。

《偶像塑造的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  

《浅析偶像塑造方式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不能失却的心节

广敏

①雁过留声,人过留痕。万事有时,万物有节。

②万千世界,自然成长,节节有声。可从草木茎枝分节的部分,看见成长的痕迹;可从事物自然连接的部分,感知故事的情节。

③清明刚过,五一又到,前者为感恩节,后者为劳动节。感恩使人追根溯源,劳动让人追求价值。

④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失去健康,不能失却热血,不能失却梦想,不能失却童心……生命中不能失却的东西很多很多。

⑤纪念日之时,我想念叨的是:铭记不能失却的心节。

⑥节操,节骨。今年清明,公祭中国工人运动先驱者活动在林祥谦烈士陵园举行。苍松繁茂、芳草如茵,枕峰山下仰英烈,乌龙江畔颂忠魂。1923年毛泽东同志对安源工人说:"林祥谦同志是个坚强的工人领袖,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1958年他还为江岸竖起的纪念碑题词:"二七纪念碑"。林样谦烈士以"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的大义凛然、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展现了一个工人战士特有的精神节骨。无数先驱的舍生取义,告诫我们应当有所敬畏,处处克己,时时铭恩。

⑦节爱,节行。有这样一个人,有操守又有仁爱,节操品行感动八闽大地,感动中国。他曾随部队南下福建,在一片风沙肆虑、旱涝为害的荒凉之地,拼搏奋战了14个春秋。他带领群众植下的东山满岛木麻黄,如今已长成防风固沙的茂密森林。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老百姓尊他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他就是谷文昌,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虽然他去世35年了,但他的名字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泯灭,也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被淡忘。见贤思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呢?

⑧识大节,方能守小节。当今社会,人们受浮夸之风影响,难免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妄想太多而回望太少,热闹太多而独思太少。劳心者有之,劳神者有之。唯有光荣的劳动者,内心朴素,识大节,生活平淡,规规矩矩。越是劳苦功高者,越是不失操守,不忘责任。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曾这样说:"埋没在底层的人才真正值得敬重,他一辈子辛勤,一辈子奔忙,不求声誉和光荣,只有一种思想给他鼓动,为公众利益而劳动。"

⑨忆念节日,缅怀先贤,敬畏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只要坚守节操,节爱节行,我们将行得更远。

(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心节"的含义是什么?

(3)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⑧段中"光荣的劳动者"、"劳苦功高者"、"底层的人"如何对待节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