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共8分)
不必等到盛春再开花
刘诚龙
①你知道北方的苹果运往南方,在果树上什么时候采摘吗?你知道既要灭菌又要保持香味,葡萄酒要加温到多少度吗?
②那年我到山东烟台一处苹果园,看到果农将没成熟的青苹果摘下来,我好奇地问,苹果还很生涩,怎么就摘了?果农说,熟透的苹果不可远途运输,没到南方就会腐烂,生涩的苹果可以在路上成熟啊。
③葡萄酒酿成后很容易变酸,因为有细菌在捣鬼。如何消灭细菌呢?
④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了。他给葡萄酒加温开始加到100摄氏度,细菌是消灭了,但葡萄酒的香味却没有了,后来,他加到55摄氏度,酒味非常醇厚。
⑤巴斯德由此得出结论:许多事物不需要全部沸腾。比尔·盖茨跟他的同学说,我们辍学吧,一起研究计算机。他的同学十分惊讶:你疯了吗?哈佛大学的文凭不要了?最后呢,修成学业的同学给人打工,老板就是提前创业的比尔·盖茨。
⑥如果迎春花要等到阳光明媚时才开放,就会误了占尽春天的天时;如果创业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动身,就会误了站住制高点的先机;你得到了老成的经验,很有可能耽误了青春的激情;你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很有可能耽误了快乐的天伦。
⑦不必等到风平浪静,我们就可以乘风破浪去赶海。不必等到阳光明媚,春寒料峭就播种。不必等到万事俱备,我们恰逢东风即出征。不必等到老态龙钟,我们可以一腔热血搏人生。
⑧如果知识尚未完全储备,你不要心虚,激情是一把刀,虽然未经磨砺,但它本身就富有锋芒;如果经验尚未获取,你不必自卑,机遇就是一把刀,虽然促狭隐秘,但它本身就富有热情。
⑨苹果可以在路上成熟,所以我们可以趁早打包出发;葡萄酒不必等到沸腾,所以我们可以提前新鲜出炉;迎春花不必等到盛春再开放,所以我们可以趁着年轻早日扬帆起航。
(摘自《知音·海外版》)
1、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2、文章①——④段写苹果和葡萄酒起什么作用?
3、文中运用了 和 的论证方法。
4、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观点,请谈一谈。
泥泞(迟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源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②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缄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③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客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撤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蔓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弭.——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农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已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混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弦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采……
④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饿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唐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⑥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丸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八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采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⑦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3期,选文有改动)文章重在写泥泞,但第①②段却从北方漫长冬季里的雪着笔,为什么?
阅读文章②③两段,说说雪的“美丽”和“丑陋”的含义是什么?
对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文章第⑥段说作者在融雪的季节,走在农贸市场久违的泥泞路上.为什么会陷人另一种怀想?
有人说,春日雪后的泥泞脏乱不堪,我讨厌它;有人说,春日雪后的泥泞浑然天成,我喜欢它。你赞成哪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天外飞来准晶体
巴雅尔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08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何为书
张炜
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
(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分)
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4分)
请珍视我们的汉字
许民彤
①一则文化报道写道:您还能熟练默写出“罄竹难书”、“鳞次栉比”、“沆瀣一气”、“鳏寡孤独”……这些成语吗?如今,编辑手机短信、在电脑上打字正在取代汉字复杂的书写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当自己需要写几个字时,竟不知从何下笔……
②据调查,近43%的人基本全用电脑写字。人们眼中的“文字工作者”正在疏远手写文字。上班族的日常工作都可通过网络、电话或传真解决,需要手写的时候已越来越少。现在,对中小学生来说,字帖学习书写汉字早已让位于奥数、英语的补习课程。
③如今很多人正在面临着提笔忘字或者患上“电脑失写症”的困惑,遗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艺术。但是,不少的人尤其是网络青年,对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却是得心应手。“偶稀饭你酱紫的人”,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或许再熟悉不过,而大部分年纪稍大些的人,恐怕只有目瞪口呆的份。这句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这种用法在网络上早已流行多年,但这只是目前汉语、汉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有着语言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重点指出了目前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国网络语言“雷”泛滥、汉字书写为吸引眼球求奇求怪的种种现象……
④面对中国汉字存在的这些危机,有文化批评者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变迁,中国人的一切情感,都藏匿在小小的方块字中,如今却在脑和手机的冲击下面临危机,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取代,当写日记变为写微博……长此以往,汉字会消亡吗?
⑤今天,我们提笔忘字、患上“电脑失写症”,网络语言泛滥,或者是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乃至用许多符号来代替汉文字的使用,折射出当代人语言和词汇日益贫乏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正在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
⑥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我们所创造的汉字。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
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为了诗歌的大国,成力了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的大国。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我们的汉字!(选自《广州日报》,有改动)作者的论述思路十分明晰。开篇由一则文化报道引出论题,即:①;接着分析原因、痛陈危害,进一步指出问题实质——“我们正在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最后大声呼吁: ②。(4分)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句中划线部分的含义。(4分)
(1)面对中国汉字存在的这些危机,有文化批评者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变迁,中国人的一切情感,都藏匿在小小的方块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正在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表达作用?(4分)
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恰当的位置是( ).(4分)
西方一位文化批评家曾经指出:我们在当代图像、印刷品泛滥之下正在失去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种语言的异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的异化现象。观照当下技术生活领域、文化领域、娱乐生活领域,这位西方文化批评家的深刻洞察,似乎正是对此而说。
A.①②段之间 | B.③④段之间 | C.④⑤段之间 | D.⑥段之后 |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硬笔书写,行款整齐,力求美观”,用“毛笔临摹名家书法”。课程标准要求练习书法对学生的成长有哪些价值?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与女
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A.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知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似想起了什么:“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B.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⑾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⑿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⒀抚摸着那柔软的围中我似乎听到一声衰老而悠长的叹息!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有删减)文章写了哪两件关于父爱的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文章多次出现对“下雪”的描写,从全文看有何作用?(4分)
请在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妙处,作简要的赏析。(4分)
A.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
B.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我选句
我的赏析:文章⑾自然段写了“我”对围巾的不同表现,请分析“我”当时的心理活动。(4分)
(1)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2分)
(2)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在我们青春成长的故事里,有无知也有叛逆,我们懵懂着,不曾体会父母的心,却常常在错失了以后才追悔莫及。在你的成长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令你懊恼着?请你用优美的、饱含深情的文字加以叙述。(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