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细说电子垃圾
①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也使得世界上报废或“被报废”的各类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等电子垃圾增量惊人。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正以18%的速度增长。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7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总量可能会增长至6540万吨。
②有研究表明,电子垃圾蕴含着巨大价值。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里贵金属的含量往往比矿石更高。例如,一吨电路板包含的金是一吨金矿石的40-800倍。一吨废旧线路板可提取400克黄金、200千克铜及500克其他贵金属。
③在暴利驱使下,我国电子垃圾加工小作坊遍地开花。从表面上看,这是在“炼金”,实际上,电子垃圾已成为继工业时代化工、冶金、造纸等废弃物污染后又一新的环境杀手。
④为什么这样说呢?
⑤电子垃圾含有汞、铬、镉、铅等多种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很难分解。在电子垃圾处理过程中,重金属会进入土地或水源中,人体吸收后会与体内的蛋白质及酶发生反应,使蛋白质及酶失去活性,甚至有些重金属会在人体某些器官聚集,一旦超过了人体所承受的极限,人体就会发生各种重金属中毒。
⑤电子垃圾很多采用塑料或新型塑质材料作外壳,这些材料不易降解,危害巨大,直接抛弃到陆地或水中的塑料,有时候会被动物误食,导致这些动物肉质有毒或大量死亡;埋藏在土地中的塑料会影响土质和土地肥力,导致土质松软或污染地下水;如果直接焚烧塑料,则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空气。
⑦电子垃圾中的各种阻燃剂、溶剂都是化学污染的重要来源。有些化学药剂天然具有毒性,有的可能诱发癌症等人体病变。
⑧电子垃圾造成的危害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显现,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和警惕,在回收电子垃圾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可行的制度与经验。
⑨在欧洲,德国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堪称典范,制度规范和技术均较为发达。早在1991年,德国就颁布了欧洲第一个专门处理电子垃圾的法律——《电子废弃物法规》。1996年德国公布了更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德国在电子垃圾回收方面走在了欧洲的前列,它利用各市区直属的市政企业对电子垃圾进行回收,提供网络化服务,上门为消费者收集废旧电器。德国废旧电器回收厂普遍采用一种电子破碎机来分选废旧电器中的有用物和废物,分选出来的金属会根据含金量再转售给终端处理厂,其废旧电器的回收再利用率达90%以上。
⑩面对电子垃圾给我国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我国必须从法律制度建设、电子废弃物体系化管理等方面着手,积极行动,采取多管齐下的强力应对措施,全力阻止电子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⑪2014年,环保部启动了电子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我国电子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以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
(本文有删改)
选文第①段中的加点词“可能”为什么不能删去?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除了举例子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概括选文第⑤-⑦段的主要内容。
阅读全文,具体说说如何阻止电子垃圾带来的危害。
选出下列表述与选文不符的一项(   )

A.选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因为从电子垃圾中能获得暴利,所以我国电子垃圾加工小作坊遍地开花。
C.德国废旧电器回收厂普遍采用电子破碎机来粉碎废旧电器,使废旧电器的回收再利用率达90%。
D.环保部启动的电子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我国电子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最后的风景
陈绍龙
⑴岳父日渐消瘦,最后都没法去赴一个学生的约,虽然只是几百米的距离。岳母一脸愁苦,岳父说是肝病又犯了,他自己在县医院已经查过了。
⑵岳母催着到南京做检查,岳父说儿子下个月结婚,喜事,一家人需要高兴。天伦之乐,他在乎这个。妻弟结婚那天,他穿得格外精神,接受大家的祝福,接受众人的闹喜,他的脸叫人用墨汁涂成了包公,他开心极了。
⑶不敢面对的现实果然存在:南京的检查结果,肝癌。
⑷事已至此,一家人一方面商议着为岳父治病,一方面约定要瞒着他。
⑸我们忙着搜寻所有关于肝癌的信息。也怪,平日里不大注意的事,在意了就一股脑儿地向你面前涌,最后跟中央电视台《与你同行》栏目都通了电话,原因是它那儿介绍过有关治疗肝癌的药。纵是岳父一个劲儿地相劝不要费太多的神,我与妻弟还是去了两趟北京。
⑹结果是一个很权威的老医生敲了敲一张几近散架的破桌:肝已类此,为期已晚。
⑺开始家人是不让岳父抽烟的,想开了,抽吧,拣好的买。平日里不上桌的老鳖螃蟹也成了岳父的家常便饭。岳父像是很开心地在吃,每次吃完饭,都是一头的汗。其实他的胃口极差,且黄疸也是越发的厉害,连耳根都黄了。一边吃还一边招呼我的女儿偎在他的怀里。我们有时在一旁看着,陪着大声说一些不关病情的话。岳父就说过去小城人不喜欢吃这些的,说是没油,买肥猪肉吃。我们都极认真地在听。继而,他从嘴角挤出点笑,于是大家附和着笑……
⑻岳父是教师,教师节这天全校教师合影。岳母便想到家人也该照一张。妻叫我把单位的摄像机借来,说给父亲来一些生活摄像,岂不比照片更好?
⑼我俨然一个导演似的,先是让岳父看书,他平日是最爱读书的了。我又让妻给他倒了杯茶,在他慢慢呷茶的当儿,我把镜头拉近,近乎是一个特写。最后岳父大声地喊家人围到一块儿来,聊天、吃瓜子儿、喝茶……
⑽我尽可能多地录下了一些生活细节,临了,我又把摄像机扛到靠校门口的一块坡地上。两排梧桐树,正对校门,我选定能看到校牌的角度摁动了开关。镜头中,岳父、岳母,还有两个小外甥女,手牵着手,像散步,也像看风景,从坡底向上一步一步地走。我从镜头里看到岳父不停地在说话,努力地笑。阳光越发温柔,给梧桐镀了层金色。青山着翠,淮河如练,被镜头隔开的风景,在夕阳最后一抹余晖里格外的灿烂。
⑾不多日,岳父便离开了我们。整理衣物时在他的内衣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病历:肝CA,晚期。时间竟在半年之前,原来,他早就知道自己的病。
⑿一个人,以自己临终的生命竭力呵护着家的完美与和谐,甚至不皱一下眉头,不大咳一声,终生缄守一个美丽的谎言;一家人,以无可挑剔的完整、美满、谦恭,没有一点磕碰,不存半点伪装,真诚恪守住一个美丽的欺骗!
⒀惟其美丽,谁还会忍心去破坏这道最后的风景呢。(2005年7期《读者》)
⑴段中“他自己在县医院已经查过了”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⑵—⑽段写了与父亲有关的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岳父为什么会竭力去做每一件事?
一家人“真诚恪守住”的“一个美丽的欺骗”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是如何理解“最后的风景”的?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
谁染枫林醉
苏更林
(1)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以形象、明快、洗练的语言,勾勒出层林尽染、枫叶流丹的画面,并吟诵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千古绝唱。
(2)为什么晚秋的枫叶会变得满山锦绣、遍地彩霞呢?宋人杨万里有诗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说是枫叶在一夜间偷饮了“天酒”而“醉”成了红色。这虽然为枫林红叶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但并没有道出枫叶变红的确切道理。
(3)到底“谁染枫林醉”呢?现代科学认为,植物叶片的颜色取决于其中所含的色素物质,如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等。这些色素物质往往会随着植物成熟期的不同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出各自具有鲜明特征的颜色。叶片中含有较多叶绿素时就会呈现绿色,含有较多叶黄素时就会呈现黄色,而含有较多的花青素时则会呈现紫、蓝、红等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颜色多变。花青素的基本结构母核是花色基元。由于其中的氧原子是4价的,所以它和它的衍生物具有碱的性质,即能够与酸性物质作用生成盐;而花青素又是花色基元的羟基取代衍生物,因而,它又具有酸的性质,即能与碱性物质作用生成盐。花青素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随介质pH值改变而改变结构并从而改变颜色的可能性。试验证明,花青素在酸性介质中呈现其表征的红色。而枫树的叶片细胞液呈现酸性,春夏季节由于枫叶中一般只含有叶绿素而不含有花青素,所以此时的枫林还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可到了深秋季节,由于气温骤降,光照减少,使得叶片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不能完全适合叶片,这样就造成叶细胞内糖分的积累,从而促进了花青素的形成。由于枫叶细胞液的酸性环境,花青素呈现红色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4)“霜叶红于二月花”体现了“枫林红叶”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如果你一旦置身于枫林之中,一定会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所陶醉,并为“霜叶”抗严寒傲霜雪的生机和力量而感动。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第(2)节中,杨万里的诗并没有“道出枫叶变红的确切道理”,作者为什么还要引用这两句诗?从文中可以看出枫叶变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其结构特点是什么?(4分)
枫叶中的花青素是如何形成的?(不超过50字)(3分)
大自然中的植物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面的题。
冬天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下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在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是温暖的。
(选自《朱自清名作欣赏》 )
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文中第3段中“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意?
全文由三幅画面构成,请你写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就其中某一幅画面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本文扣住饮水,着重说明了什么内容?
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作用是什么?
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夏季,不少人爱以喝饮料代替喝水。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给这些人写几句建议的话。

阅读《竹子》一文。
竹子
蒋勋
去年秋天在院子四周种了一圈竹子。
种竹子的时候,很多人告诉我竹子长得很快;我便幻想着竹子丛翠萧森的模样,十分自得。
竹子并不如想象中长得那么快。
也许是移种时伤到了竹根,种下去没几天,叶子便蜷缩如针,颜色也从青绿转得焦枯了。
我担心起来,每天一桶水一桶水浇下去,企图挽救着颓败的局面。
入秋之后,恰巧是山上的干季,雨水也不见一滴,逐渐加强的东北季风却凑热闹似的吹起来,只要一天松懈了不浇水,土块便干硬如石,露出一幅顽强不合作的姿态。
后来种竹子的老陈帮我想了个法子,在种竹子的地方挖下一道高低不同的槽沟,拉了一条长皮管,浇水的时候,只要接上皮管,水流入槽沟,便自动随地势高低分布到各处去了。
这个法子省了我不少力气,常常接上水管,悠闲站在一边,看水脉脉流走,仿佛又见到不久之后修竹丛篁满眼的景象,十分满意起来。
但是,竹子依旧日甚一日地萎败下去了。
起初是叶子掉落殆尽,后来,连根干的部分也开始枯黄,甚至变黑,长出霉点,整个败腐,只要轻轻一摇动便断落了。
我对竹子不再有当初的热烈幻想,有时竟也好几天不浇水,不去理睬它们。
冬天山上的季候萧条冷肃,树梢四处都是呼呼的悲风。我从办公室回到宿舍,也便关起了门,读书画画,几乎忘了这批新种的竹子。
天气好一点的时候,为了晒太阳,还是会走到院中去,也顺便看一看竹子的动静。
大部分的竹子还是光杆一支,也不抽芽,也不长高,也不再生发新的叶子。
但是,槽沟的附近,也许因为长期给水浇灌,土质湿润,倒密密长起一片杂草,茂盛得几乎把毫无动静的竹子也掩没不见了。
我又起了对竹子的保护之心,便动手开始除草了。
除草比浇水轻松,但是麻烦也不少。
大部分的杂草(这样称呼它们实在有点抱歉),似乎知道自己是不受欢迎的角色,为了防备被拔除的命运,便都长着尖锐的钩棘针刺,或者毛毵毵的一球,只要一碰,不是弄伤了皮肤,就是粘带在裤脚袖口,弄得一身痛痒不堪,要花许多时间才能清除干净。
“杂草”中包含着一般人熟知的含羞草。
含羞草繁殖蔓延都很快,开粉红色小绒花,一朵一朵,像戏台上刀马旦头盔上毡毡的绒球。但是,只要一触碰,它们便即刻闭缩了,一副“你不必碰我”的模样。但是,含羞草在害羞娇弱之下却隐藏着厉害的武器,只要你动手拔它,便即刻满掌心的细刺, 而且常常断在皮下,要用针细细挑出。
我与这些“杂草”奋斗了一个冬季。
春天转暖以后,杂草的繁殖蔓延更为快速旺盛了,我一面拔除着,一面也不禁诧异敬佩,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这大地之中,使每一个看来微不足道的生命那样努力生长。
我想起了我极喜爱的一首真德秀的宋诗:
草枯根不死,春到又敷荣。独有愁恨在,非春亦自生。
而我的竹子,也在那旺盛的杂草掩盖下抽出了新芽。真的是一枝细细的新篁,青翠、发亮、俊挺而又妩媚,仿佛知道有人等待它的来临,有人对它宠爱眷恋。
杜甫有名的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奇怪,杜甫为了眷爱“新松”,便痛恨那竹子,而我,却恰恰相反,为了这些竹子,痛恨其他的植物,视之为“杂草”了。
这世上岂真有该受人痛恶的“杂草”呢?
我所爱的只是竹子,而这春天与大地,却担待养活着每一种生命啊!
结合全文,说说“我”种下竹子后,为它做了哪些事?
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但是,只要一触碰,它们便即刻闭缩了,一副“你不必碰我”的模样。但是,含羞草在害羞娇弱之下却隐藏着厉害的武器,只要你动手拔它,便即刻满掌心的细刺, 而且常常断在皮下,要用针细细挑出。
②而我的竹子,也在那旺盛的杂草掩盖下抽出了新芽。真的是一枝细细的新篁,青翠、发亮、俊挺而又妩媚,仿佛知道有人等待它的来临,有人对它宠爱眷恋。
结合文意,分析“这春天与大地,却担待养活着每一种生命”的深刻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