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讲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罗斯福
| A.崇尚计划经济 | B.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
| C.无法应对危机 | D.需要加强政府职能 |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 A.政府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
| B.长安的商品经济繁荣 |
| C.政府制订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
| D.政府通过有效措施管理城市商业活动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与北方相比,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主要是由于( )
| A.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
| B.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
| C.统治者重视商业的发展 |
| D.南方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
温家宝总理曾说道:“历史上税费改革进行过不止一次……每次税费合并以后,都抬高了下一次农民负担的门槛,而人们又往往把以前农民税费合并的基础忘掉,认为又是合理的。我想我们不能走‘黄宗羲定律’这个怪圈,一定得跳出来。”中国古代社会的赋税制度改革形成了“黄宗羲怪圈”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兼并难以控制 |
| B.官僚地主掌握各级政权 |
| C.征收钱两增加了中间环节 |
| D.改革者用人不当 |
王安石曾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
| B.限制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
| C.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 |
| D.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 |
隋朝对北魏以来的租调制进行改革创新,其最主要的措施是( )
| A.租调负担均比北周轻得多 |
| B.农民服劳役的时间明显缩短 |
| C.“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
| D.“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