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
哪怕敌人枪炮狠,找不到我们人和影。
让敌人乱冲撞,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
敌人战线越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
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
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
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
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
----贺绿汀《游击队歌》
(1)从材料一地图归纳这场战争的特点,并评价李鸿章的言论。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有何反应?(4分)
(2)材料二所指的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的意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力量和地位两方面归纳中国抗击日本的这场战争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当前形势,从抗击日本侵略的两次战争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不断寻找救国道路,进行艰难曲折的近代化探索。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6分)
中国近代化历程 |
主要特点 |
相关重大事件 |
第一阶段 |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
|
第二阶段 |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
第三阶段 |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
(2)以下是与中国近代化探索相关的图文材料,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2分)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的简单示意图,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4分)
自强、求富——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民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些运动思想主张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具有什么特点?(3分)
材料:孙中山先生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从材料中概括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是什么? (2分)
(4)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2分)
材料一: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90年前”指的是哪一年?材料二中的“日出东方”寓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第一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星火燎原”指什么?它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4)材料二中的“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的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5)你从上述内容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材料二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对什么事件的评述?
(2)根据材料二,列举出英国发生这场革命期间,其他国家和地区爆发的“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3)材料二中说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请举一例证明。
(4)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句话的?
(5)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举出材料二中所说的两位具有才能的发明家及其发明。
(3)材料三中所说的机器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根据你的判断,这些人多数到了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