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社会,科技改变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东方”的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的情况下,中国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哪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用史实说明“中国成为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列举中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取得的两项成果。
中日一衣带水,交往源远流长。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两国几乎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国开始探索民族自强的道路,但结局迥异。近代日本两次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如今的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已成为维系东亚、太平洋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中之重。
请回答:
(1)“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具体是指什么?日本“探索民族自强的道路”而进行了什么自救运动?
(2)近代日本两次侵华是指哪两场战争?
(3)近年来,日本政府的哪些做法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又极有可能威胁到“东亚、太平洋地区和平与安全”?(举一例)
(4)你认为中日关系要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两国应该作出哪些努力?
近年来日本在钓鱼岛挑起事端,菲律宾、越南在中国南海不断闹事,这些都是对中国领海主权的严重挑衅。海防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维系着国家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国家的兴衰与荣辱,彰显着国家的实力和尊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500年前后,世界终于冲破茫茫大海的阻隔,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海洋时代就此开启,然而中国,自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从此,海洋带给中国人的不再是友谊和荣耀,而是噩梦的代名词,骨肉的离散与悲欢。
材料二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主张“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的重任”。他分析了福建、上海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是当务之急”。——《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三 从184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奋起直追的痛苦,也收获了走向复兴的喜悦。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平台“辽宁舰”正式服役,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远洋作战能力。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两例近代史上列强从沿海入侵中国并导致骨肉分离的战争及被离散的骨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加强海防采取的措施?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从蒸汽机的产生到原子能的利用,人类经历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什么部门?在动力机器的发明和利用上,哪个科学家起到开创作用? ( 4分 )
(2)电话的发明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了什么时代?请举出这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一种交通工具。( 6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 知识经济给现代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请写出一点,2分 )
(4)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哪一项重大发现开创了现代生物学的新时代? ( 4分 )
(5)简要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2分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号角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保证。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何时?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从哪个省开始?
(2)材料二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前提是什么?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源,有过友好交往,也有过战争厮杀。作为21 世纪的大国,面向未来,中日关系将往何处去?
材料一:隋唐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次高潮,两国人民谱写了极其壮丽的篇章。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1)列举一例该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
材料二:1873 年,同治皇帝接受外国公使觐见那一回,主持仪式的大臣,把品级较高的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级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区别对待之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898 年,光绪皇帝在会晤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时表示:"贵国维新以来之政治,为各国所称许。"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国详细介绍"变法之顺序、方法等事"。
--摘编自邓嗣禹、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2)材料表明清朝统治者对日本的态度有何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对亚洲大陆的长期侵略政策。其基本内容是,首先侵占朝鲜,然后侵占中国东北,进而扩展到整个中国,获得在东亚的霸权。
--摘编自宋志勇、田庆立《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
(3)大陆政策在20 世纪30 年代的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材料五:1945 年日本战败,抗日战争结束;1972 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进入21 世纪,中日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2012 年,日本宣布钓鱼岛"国有化"。此举引发中国国内大规模抗议活动。
2014 年,我国将9 月3 日设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年恰逢抗战胜利70 周年,国务院决定这一天放假,以便于全国人民广泛参与各类纪念活动。
日本右翼分子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多次篡改历史,企图抹煞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的罪行。
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有个国际和平博物馆,它收集、整理并展示了许多二战期间日军犯下的战争罪行。
中日双方经贸关系密切,1980 年双边贸易总额为92 亿美元,三十年后的2010 年达到2977.7 亿美元。在中日关系趋冷的2014 年,双边贸易总额仍保持在3000 亿美元以上。
2015 年4 月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日本同中国一道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中日友好事业对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对亚洲和世界有利。"
(4)结合材料一至材料五,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中日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