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邮票是国家的一张名片,也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某校九年级(3)班准备将同学们收集起来的相关邮票归类整理,通过举办邮展,纪念这难忘的日子。
第一组:       ★        , 浴血奋战
 

(1)第一组邮票选自新中国发行的一套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邮票。请在图1、图2或图3中任选一张邮票,为其配上简要的展览说明(包括时间、地点、主要经过和历史地位等内容,参见以下答题示例)。并在 ★  处填写恰当的四字成语,使第一组邮票的展览主题完整。
(展览说明示例:图5“芒友会师”: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度)军在缅甸芒友镇胜利会师,中国军队虽付出重大牺牲,但共歼灭日军4万余人,标志着打通中印公路的作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芒友会师被称为“迎接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胜利的奠基礼” 。)
第二组:八年抗战,迎接曙光

(2)观察图7,该邮票发行的时间是公元多少年?票面上“庆祝胜利”的含义是什么?图8描绘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台湾光复”的历史场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称为“台湾光复”
第三组:国际合作,中美携手
        
(3)据图9及相关文字材料,任举两点说明,该纪念邮票在研究中美关系问题上有何价值。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1)材料一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是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哪三个国家?
          ;②         ;③          。(3分)
(2)请用与①③国家相关的史实说明中外的友好交往。(2分)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2分)
(3)材料二中的“专门机构”是什么?(2分)写出当时的两个闻名世界的大海港。(2分)
(4)材料一、二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某同学善于思考总结,学完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后,他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归纳,从以下历史笔记中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学习方法值得借鉴。
(1)制度创新篇
隋朝的科举制正式创立于哪位皇帝时?唐朝时期哪几位皇帝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2分)
(2)和谐盛世篇
①唐太宗统治时,之所以出现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是谁?唐太宗时期的统治被称为什么?(2分)
②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2分)
(3)少数民族帝王篇(3分)

民族
人物
功 绩
契丹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党项

建立西夏
女真

会宁称帝,建立金政权

(4)生活习俗篇
①物质生活:唐朝时,     之风在全国盛行;北宋的肉食中以     为多。(2分)
②精神生活:在宋代,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是什么?(1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材料二见下图

(1)两则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
(2)周天子分封的对象都有哪些人?
(3)封国的统治者叫什么?他们对周天子有哪些义务?
(4)这种制度起到怎样的作用?

“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201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于2010年9月27日晚8时在杏坛剧场隆重举行,华灯万盏的东方圣城曲阜此刻星光璀璨、万众瞩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3分)
(2)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成就有哪些?(3分)记载其言论的书籍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展孔子儒家思想的人是谁?你认为他的什么主张对我们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借鉴作用?
(4)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你认为孔子的哪些主张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5分)
(2)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3分)
(3)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