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   )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   )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个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的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定夺”的意思是(   )。
①决定取舍;②决定夺取;③一定夺取。
在第五自然段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悟出了什么道理?用线画出来,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苏格拉底为什么提出“只许进不许退”的要求?
                                                                 
                                                                  
苏格拉底让学生到麦地里摘最大麦穗的用意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记叙文(写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阅读。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从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2)这段话从( )两方面描写了大潮来时的壮观场面,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A.声音和颜色 B.形态和颜色C.形状和声音
(3)请用“”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语句。
(4)文中“水墙”指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句子的意思。
(1)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①“出现了一条白线”,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中,把这条“白线”比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
(1)作者用十分简练的笔墨描绘了钱塘江潮汹涌而至的壮观景象。分别用“”、“”等比喻写其状态、色泽;用“”写其声音之大;用“”写其气势壮阔,令人叹为观止。
(2)文中引用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人之多?作者以此来表现什么?

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读短文,完成练习。
将军和士兵
月光似水。
枪刺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士兵威严地站在哨位上。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哨兵精神振作地迎接将军的到来。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想不想家?”
“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假话!”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报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
随从的士兵们和哨兵被震住了。在那突出政治的年代,谁敢说这样的话?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还显稚嫩的肩,“记住,想着家乡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
将军走了。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不由悄悄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已看了无数次的家信。
(1)读短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口吻 ( )的肩膀 ( )的哨兵
( )的月光 ( )的眼睛 ( )的寒光
(2)“士兵的眼睛湿润了”这句话中“湿润”的正确含义是( )
A.士兵知道自己错了,表示悔改。
B.士兵想起了家乡的亲人而难过。
C.士兵被将军的真情打动了。
(3)士兵说为了革命不想家,这是假话,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用“______”画出。
(4)“随从的士兵们和哨兵被震住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没有家哪来的国?”的意思是( )
A.没有家才有国。
B.没有家就没有国。
C.有家就没有国。
(6)读读短文中画“”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