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是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种二倍体生物,看图填写有关细胞工程的内容:
(1)若该过程是制备单克隆抗体,A为小鼠效应B淋巴细胞,那么,图中D称为_______细胞。若筛选成功则D细胞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动物细胞培养时除需要适宜的温度、营养、无菌、无毒等环境条件以外,还要向培养液中通入氧气和二氧化碳。若要保证无菌环境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和_______。
(3)若A、B是植物细胞,在细胞融合之前已用________________处理获得原生质体;则形成的D细胞还要应用__________技术把D培养成植株。
(4)上述杂种植株属于_____倍体。假设A与B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而上述杂种植株是可育的,造成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此项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这种杂交植株可通过制作人工种子的方法来大量繁殖,方法是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___________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
甘蔗是一种高光效的植物,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目前已成为燃料酒精生产的重要原料。与化石燃料相比,酒精燃料可以再生,而且二氧化碳排放量少,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
(1)利用甘蔗生产燃料酒精的一般工艺流程为:甘蔗-榨汁(蔗糖)-酵母发酵—蒸馏-成品(燃料酒精)-蔗渣由微生物分解再利用。具有耐高糖和耐酸特性的酵母菌是理想的酒精发酵菌种,对野生酵母菌进行诱变后通过筛选可以得到具有这些特性的突变菌,诱变及筛选过程如下:
步骤1:野生菌液体培养一段时间后接受紫外线照射诱变处理。
步骤2: 根据筛选要求制备选择培养基时要注意和 。 加琼脂后灭菌,制成固体培养基。为防止培养皿出现冷凝水影响菌落生长,需将培养皿。
步骤3:将紫外照射后的菌液稀释,涂布在固定培养基的表面。
步骤4:根据筛选出突变菌。
由上述步骤筛选出的酵母菌与野生酵母菌相比,具有的特点。
(2)利用获得的突变菌和蔗汁进行酒精发酵实验,除了将培养基灭菌、保持空间洁净外,发酵过程中防止外来杂菌入侵可行的方法还有(列举一种)
(3)酵母菌不能分解蔗渣,因其不含有能够分解蔗渣的酶。若从土壤中分离具有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培养基中的碳源为___________ ,如果要生产这种酶,那么就将所培养的该种微生物进行工业化发酵,然后将其产生的这种酶进行,上述过程中通过控制和来保持酶的活力。为了使酶回收和再利用,可以采取技术。
癌症被人们认为是不治之症,可是科学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攻克癌症方法。目前正在研究由单克隆抗体结合抗癌药物攻克癌细胞的方法被称为“生物导弹”,为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右图为用小鼠B淋巴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首先要对小鼠注射特定。
(2)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可以看出,它先后运用了和等细胞工程技术。
(3)应用选择培养基的目的是。
(4)图中有两次筛选过程,其中步骤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步骤是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不是所有的杂交瘤细胞都能产生抗X抗体的原因是。
下图为某遗传系谱图,系谱图中有患甲病(基因A、a)、乙病(基因B、b)和甲乙两病兼患者。II7无乙病家族史。请回答以下问题(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其遗传特点。
(3)Ⅲ-2的基因型及其概率为。
(4)由于Ⅲ-3个体表现两种遗传病,其兄弟Ⅲ-2在结婚前找专家进行遗传咨询。专家的答复是:正常女性人群中甲、乙两种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分别为1/10000和1/100;如果婚后生下的是男孩则表现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
(5)在该系谱图中,编号为的个体与该家谱图中的其他个体均无近亲关系。
(6)若对I-1、I-2、Ⅱ-1、Ⅱ-2进行关于甲病的基因检测,将含有患病基因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数字代表长度)进行分离,结果如下图。(a、b、c、d代表上述个体)请回答:
①长度为单位的DNA片段含有患病基因。
②个体d是系谱图中的号个体。
图1表示叶绿体中部分生物膜亚显微结构,图2表示长势相同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得的CO2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所示,可以判断该生物膜的名称是。该生物膜上含多种色素,其中只有色素能接受其它色素吸收的光能。在该膜上进行的反应称为,能量变化是。如果有10个水分子被分解,可以产生分子氧气,产生的氧气通过的方式,进入线粒体用于有氧呼吸,多余的释放到细胞外。
(2)从图2中可以看出,乙植株比甲植株产生氧气的能力 。0~15min期间植株释放O2速率的变化趋势是 ,其原因是, 30~45min期间两个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3)在下面的坐标中绘出0—15min内密闭容器中氧气增加量的变化曲线
科研人员对上海九段沙湿地中的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据表回答问题。
表I为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底泥采样器采得各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招潮蟹类 |
厚蟹类 |
沙蚕类 |
泥螺类 |
蛤类 |
||||||
物种 数 |
个体 总数 |
物种 数 |
个体 总数 |
物种 数 |
个体 总数 |
物种 数 |
,个体 总数 |
物种 数 |
个体 总数 |
|
裸露泥滩 |
5 |
18 |
1 |
14 |
2 |
12 |
1 |
1![]() |
2 |
14 |
米草群落 |
3 |
12 |
2 |
9 |
0 |
0 |
1 |
10 |
0 |
0 |
表II为米草群落中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类群每个物种的个体数
类群 |
招潮蟹类 |
厚蟹类 |
沙蚕类 |
泥螺类 |
蛤类 |
|||
物种 |
A |
B |
C |
D |
E |
0 |
F |
0 |
个体数 |
4 |
4 |
4 |
4 |
5 |
0 |
10 |
0 |
(1)科研人员对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调查的方法是;
(2)调查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中大型底栖(土壤)动物的物种总数是__________;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称为___________。
(3)请根据上表判断裸露泥滩中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________(高于或低于)米草群落中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
(4)若物种丰富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则米草群落中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