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进入汽车时代,武汉是著名的车城。
(1)停在水平路面上的小轿车, (“受到”“不受”)地面的摩擦力。轿车在竖直方向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重力和___________力。
(2)小轿车行驶时,车顶的空气流速_______车底的空气流速,轿车对地面的压力______汽车所受的重力(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公安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系上安全带,这是为了减轻紧急刹车时由于人的_________带来的伤害;而汽车头枕的主要作用是 。
| A.为了舒适 |
| B.防止紧急刹车带来的伤害 |
| C.防止被追尾带来的伤害 |
| D.可以减小惯性 |
(4)汽车如果不慎坠入水中,应当尽早打开车门,否则会因为 过大而导致车门难以打开。当车门打不开时,司机可以用汽车配备的“逃生锤”砸破玻璃逃生,为了更容易砸破玻璃,“逃生锤”外形应该选择图中 。

图甲是教材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厘米、30厘米、45厘米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
距离/厘米 时间/秒实验次数 |
15 |
30 |
45 |
| 1 |
1.00 |
1.92 |
2.82 |
| 2 |
0.99 |
1.94 |
2.80 |
| 3 |
0.96 |
1.90 |
2.78 |

(1)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 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
方法2:
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
(3)在甲实验中,要使铅笔在纸板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4)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写出一点即可);
传感器担负着信息采集的重要任务,可以实现“提醒”和“报警”功能。其中热敏传感器主要运用了热敏电阻来测量温度的变化。热敏电阻主要是由_______(导体/半导体/超导体/绝缘体)材料制成的。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是由热敏电阻R1作为传感器制作的简单自动报警线路图,图中a、b为两个固定的金属片,d为铁片。为了使温度过高时发送报警信息,开关c应该接在(a/b)处。若使报警的最低温度降低些,应将P点向(左/右)移动。
图甲是空调自动控制装置,R是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关系如表格所示.已知电阻R0为50Ω,左边控制电路电源电压为6V恒定不变.电流表O~30mA量程接入电路,图乙是电流表表盘.当控制电路的电流大于或等于15mA时,右边空调电路启动并开始工作.

| 温度t/℃ |
0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 电阻R/Ω |
600 |
500 |
450 |
420 |
390 |
360 |
330 |
(1)该同学将电流表改成了温度表,通过计算并在图乙中标出表盘上15℃的位置;
(2)如果在电路中再串联一个20Ω的电阻,那么,空调的启动温度是多大?
(3)为了给空调设定不同的启动温度,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调节方便的措施.
人们常把飞机比做银燕,其实,飞机是用铝和铝合金做的。纯铝很软,人们在纯铝中加入4%的铜与少量的镁、锰、硅、铁等,制出了硬铝。由于硬铝既保持了铝密度小的特性,又克服了纯铝软的缺点,因此硬铝很快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种合金。一架普通的飞机,差不多要用50万个硬铝做的铆钉,另外,飞机的外壳、机翼、机尾、螺旋桨、引擎的许多部件也是用硬铝做的。
在金属的家庭中,由于铝的密度小,使它得天独厚地能随飞机一起腾云驾雾,翱游高空。因此被誉为“会飞的金属”。
以前,这个“会飞的金属”,还只能飞翔在地球附近的高空,可是从1975年起,随着人造卫星与宇宙火箭一个个接连上天,铝就成了“飞天”的原材料,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密封外壳与第二颗人造卫星的动物舱,以及球形容器都是铝合金做的。
本来,铝已经够轻的了,可是1958年以来又研制出了更轻的铝——泡沫铝,在泡沫铝的“肚子里”尽是氢气泡,放在水里,它会像木头一样浮起来,1m3泡沫铝,只有178kg,而1m3的水有1000kg,另外泡沫铝能保温、隔音、不易锈蚀。目前用泡沫铝来做飞机与火箭是最理想的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1)铝为什么被誉为“会飞的金属”?
(2)纯铝中加入4%的铜与少量的镁、锰、硅、铁等制成了硬铝,硬铝有哪些优点?
(3)泡沫铝有哪些优点?
为了研究物质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四组数据,填在下列表中:
| 次数 |
物 体 |
质量/g |
体积/cm3 |
密度/g.cm-3 |
次数 |
物 体 |
质量/g |
体积/cm3 |
密度/g.cm-3 |
| 1 |
铝块1 |
54 |
20 |
2.7 |
3 |
松木1 |
108 |
216 |
|
| 2 |
铝块2 |
108 |
40 |
2.7 |
4 |
松木2 |
10 |
20 |
0.5 |
(1)将上表空白处填写完整.
(2)比较第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 。
(3)比较第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4)比较第1、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实验结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