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历史时空:在历史长河中,杰出人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展开画卷,一起见证历史、了解人物。请根据下列信息在空格中填写历史人物和相关史实。
![]() |
![]() |
(1)“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他”的代表作品《 》,无情地揭露教会的黑暗,热情地歌颂现世的生活,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力批判。它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_ 的核心思想。 |
(2)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展现了拿破仑的英姿。拿破仑于1804年建立 (政权名称),其后为了巩固政权,他率军横扫欧洲各国结成的 ,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 |
![]() |
![]() |
(3)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美国大发明家,他在一生中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 ”和“打开 时代的领袖”。 |
(4)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1862年9月,林肯政府颁布了《 》,他领导的美国内战维护了 ,废除了黑奴制度,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
![]() |
![]() |
(5)从1868年起,明治天皇明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的口号下进行改革,使日本走上了 发展的道路。 |
(6)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为 (政党名称) 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的诞生。 |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社会,科技改变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东方”的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的情况下,中国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哪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用史实说明“中国成为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列举中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取得的两项成果。
(内蒙古赤峰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钱币和陶器。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在古里进行交易时,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你得出怎样的结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谁建立的?为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他创立了一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叫什么?
(2)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为巩固统治,选拔人才,隋朝创立了什么制度?
(3)为维护国家统一,清朝前期,清政府在新疆、西藏和台湾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4)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什么基本政治制度?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该构想的实践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观点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被西方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材料二 2014年1月22日,《世界邮报》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访。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这样的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这种国际关系的“铁律”,在近现代迅速崛起的德国、日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谋求霸权,德国、日本崛起后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习近平主席说:“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请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①举两例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提出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充分体现了中国不追求霸权的坚定立场?
③概述我国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奉行的核心思想理念。
(3)结合当今世界形势,正在崛起的中国应该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请你提几点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