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往事依依》选段,回答后面小题。(共13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产,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__________________";"梅雪争春未肯隆,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千家诗》中的诗句。
文中应用的诗句能否调换顺序?
补全文中所缺的诗句,写出作者和出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含义。
写出你积累的有关春夏秋冬的诗句。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面的题。
冬天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下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在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是温暖的。
(选自《朱自清名作欣赏》 )
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文中第3段中“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意?
全文由三幅画面构成,请你写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就其中某一幅画面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本文扣住饮水,着重说明了什么内容?
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作用是什么?
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夏季,不少人爱以喝饮料代替喝水。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给这些人写几句建议的话。

阅读《竹子》一文。
竹子
蒋勋
去年秋天在院子四周种了一圈竹子。
种竹子的时候,很多人告诉我竹子长得很快;我便幻想着竹子丛翠萧森的模样,十分自得。
竹子并不如想象中长得那么快。
也许是移种时伤到了竹根,种下去没几天,叶子便蜷缩如针,颜色也从青绿转得焦枯了。
我担心起来,每天一桶水一桶水浇下去,企图挽救着颓败的局面。
入秋之后,恰巧是山上的干季,雨水也不见一滴,逐渐加强的东北季风却凑热闹似的吹起来,只要一天松懈了不浇水,土块便干硬如石,露出一幅顽强不合作的姿态。
后来种竹子的老陈帮我想了个法子,在种竹子的地方挖下一道高低不同的槽沟,拉了一条长皮管,浇水的时候,只要接上皮管,水流入槽沟,便自动随地势高低分布到各处去了。
这个法子省了我不少力气,常常接上水管,悠闲站在一边,看水脉脉流走,仿佛又见到不久之后修竹丛篁满眼的景象,十分满意起来。
但是,竹子依旧日甚一日地萎败下去了。
起初是叶子掉落殆尽,后来,连根干的部分也开始枯黄,甚至变黑,长出霉点,整个败腐,只要轻轻一摇动便断落了。
我对竹子不再有当初的热烈幻想,有时竟也好几天不浇水,不去理睬它们。
冬天山上的季候萧条冷肃,树梢四处都是呼呼的悲风。我从办公室回到宿舍,也便关起了门,读书画画,几乎忘了这批新种的竹子。
天气好一点的时候,为了晒太阳,还是会走到院中去,也顺便看一看竹子的动静。
大部分的竹子还是光杆一支,也不抽芽,也不长高,也不再生发新的叶子。
但是,槽沟的附近,也许因为长期给水浇灌,土质湿润,倒密密长起一片杂草,茂盛得几乎把毫无动静的竹子也掩没不见了。
我又起了对竹子的保护之心,便动手开始除草了。
除草比浇水轻松,但是麻烦也不少。
大部分的杂草(这样称呼它们实在有点抱歉),似乎知道自己是不受欢迎的角色,为了防备被拔除的命运,便都长着尖锐的钩棘针刺,或者毛毵毵的一球,只要一碰,不是弄伤了皮肤,就是粘带在裤脚袖口,弄得一身痛痒不堪,要花许多时间才能清除干净。
“杂草”中包含着一般人熟知的含羞草。
含羞草繁殖蔓延都很快,开粉红色小绒花,一朵一朵,像戏台上刀马旦头盔上毡毡的绒球。但是,只要一触碰,它们便即刻闭缩了,一副“你不必碰我”的模样。但是,含羞草在害羞娇弱之下却隐藏着厉害的武器,只要你动手拔它,便即刻满掌心的细刺, 而且常常断在皮下,要用针细细挑出。
我与这些“杂草”奋斗了一个冬季。
春天转暖以后,杂草的繁殖蔓延更为快速旺盛了,我一面拔除着,一面也不禁诧异敬佩,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这大地之中,使每一个看来微不足道的生命那样努力生长。
我想起了我极喜爱的一首真德秀的宋诗:
草枯根不死,春到又敷荣。独有愁恨在,非春亦自生。
而我的竹子,也在那旺盛的杂草掩盖下抽出了新芽。真的是一枝细细的新篁,青翠、发亮、俊挺而又妩媚,仿佛知道有人等待它的来临,有人对它宠爱眷恋。
杜甫有名的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奇怪,杜甫为了眷爱“新松”,便痛恨那竹子,而我,却恰恰相反,为了这些竹子,痛恨其他的植物,视之为“杂草”了。
这世上岂真有该受人痛恶的“杂草”呢?
我所爱的只是竹子,而这春天与大地,却担待养活着每一种生命啊!
结合全文,说说“我”种下竹子后,为它做了哪些事?
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但是,只要一触碰,它们便即刻闭缩了,一副“你不必碰我”的模样。但是,含羞草在害羞娇弱之下却隐藏着厉害的武器,只要你动手拔它,便即刻满掌心的细刺, 而且常常断在皮下,要用针细细挑出。
②而我的竹子,也在那旺盛的杂草掩盖下抽出了新芽。真的是一枝细细的新篁,青翠、发亮、俊挺而又妩媚,仿佛知道有人等待它的来临,有人对它宠爱眷恋。
结合文意,分析“这春天与大地,却担待养活着每一种生命”的深刻含义。

阅读《春蚕到死丝方尽》。
春蚕到死丝方尽
我国蚕业生产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用蚕丝生产的精美丝绸,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许多国家,因而人们把我国称为“丝国”。
蚕丝是一种高级纤维,蚕就是生产这种高级纤维的昆虫。它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从养蚕季节来说,有春蚕、夏蚕、秋蚕之分。在我国一般蚕区中,春蚕占的比重最大。
春天,大地苏醒,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却是晶亮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蚕刚从卵孵化出来时,跟蚂蚁一般大小,所以又叫“蚁蚕”。吃了几天桑叶以后便迅速长大,有时一夜之间就能长几分。然后就开始“睡眠”。一天后,醒来的小蚕已经蜕去旧皮,换上了新装。接着,它又使劲地吃起桑叶来,逐渐长大,然后又“睡眠”,蜕皮。要这样连续四次,才能发育成熟,人们因蚕吃了睡,睡了吃,把它比作是出生不久的婴儿,亲切地叫它“蚕宝宝”。你不要认为这是蚕在偷懒,在坐享清福,其实,它是在吃吃睡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更新,为以后吐丝、结茧做准备。
蚕的一生四次蜕皮,虽然都是在“睡眠”的时候进行的,但体内并不平静。昆虫学家早已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时候,蚕的脑激素,脑激素促使体内有关的腺体分泌出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的作用是使蚕蜕皮后尽量保持幼虫的样子;蜕皮激素的功能却使幼蚕加速成熟。脑激素和这两种激素在蚕的体内互相制约,共同来调节蚕的生长和发育。到了第四次蜕皮之前,蚕的体内保幼激素的分泌大大减少,蜕皮激素的机能又显著加强,这时候,蚕才发育成熟,它的身体已经长到二寸来长了。
蚕的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用的原料是桑叶。桑叶含有水、蛋白质和糖类、脂肪等成分。蚕吃进桑叶,经过消化,吸收了桑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等营养物质,形成绢丝蛋白质,绢丝蛋白质是绢丝腺里的胶状液体。当蚕老熟时,就吐出这种液体,形成细丝。蚕就是用这种细丝围绕身体,结成了茧。所以蚕丝不同于麻纤维,而是一种动物蛋白质,它完全是由蚕的生命化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诗句是蚕的一生生动的写照。一条野蚕可以吐丝一二百米,而一条家蚕却可以吐丝3000米以上。如果把14000条家蚕吐出的丝连接起来,就能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圈儿。你看这小小的蚕,难道不是世界上的一宝吗?当你看到那细致精美、色彩缤纷的绫罗绸缎的时候,你会为这小小的蚕所创造的奇迹发出惊叹,而它们却只是默默无闻地辛苦一辈子,并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人类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本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文章第四段加点词“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
本文的标题出自李商隐的《无题》,说出用诗句作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
蚕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阅读《流泪的水》。
流泪的水
刘建超
(1)一个游人迷了路,无意中走入了深山里的村寨。村寨人很好客,拿出最好的山珍野味、自酿的陈年老酒款待他。游人很感激,可是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赠,包里只有一瓶矿泉水,他就把矿泉水送给了这家的大眼睛孩子。游人回去的路还很长,大眼睛孩子的爸爸,把一只葫芦里灌满了自家缸里的水,让游人带着路上喝。
(2)村寨的孩子没有见过塑料瓶里装的水,都很稀奇,一瓶水在孩子们的手里传来传去。
(3)城里人喝的水就是高级啊,别说水了,就是这瓶瓶也得值好多钱啊。
(4)打开尝尝呗,咱也当当城里人。有孩子提出建议,十几双眼睛流出渴望,眼巴巴地看着大眼睛。
(5)大眼睛慢慢拧开了矿泉水瓶盖。先喝了水的孩子在吧嗒着嘴品味,等待喝水的孩子咽着口水。
(6)每个孩子都喝过之后,大眼睛才自己端着小瓶盖喝了一口,品品,又喝了一口。大眼睛哭了,泪水流进嘴角,咸咸的。
(7)城里人喝的水就是有味道,和村子里的泉水不一样,不一样就是特别,特别就是好,好就令人向往。大眼睛希望自己也像那个游人一样,去遥远的大城市,喝这种装在瓶里的不一样的水。
(8)大眼睛有了城里人的水,每天都会有孩子围着他,想尝一瓶盖城里人的水。没几天,那瓶子里的水就喝完了,大眼睛就把自家水缸里的水灌入瓶瓶里,还是满满一瓶。孩子们知道,大眼睛瓶瓶里的已经不是城里的水了,他们不再围着他讨要,也不来和他玩了。
(9)大眼睛时常带着那瓶水,坐在山崖上,看着远处的天际。他鼓励自己,一定要走出大山,去遥远的城市。
(10)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游人回到了城市。游人的妻子准备了丰盛的晚宴,游人的朋友都被邀请来家里庆贺。推杯换盏之间,有人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葫芦说,这就是你说的山里人自己酿制的陈年老酒吗?
(11)游人想开个玩笑,说,就是,你尝尝。
(12)朋友就打开了葫芦的塞子,倒了一杯,一饮而下。
(13)游人忍住笑,故意问,味道怎么样?浓烈吧?
(14)朋友没有说话,又倒满一杯喝干,泪水便从朋友的眼角流下。朋友说,甘露,甘露啊。天啊,这是神水吧?神水!
(15)大家好奇,都倒了一杯饮下。果然神奇啊,水的原始风味沁人肺腑,仿佛能看到那清澈晶莹的山泉,能嗅到儿时记忆的味道,个个禁不住泪流满面。
(16)朋友说,快去找到这个山寨,咱们大家入股投资办个天然饮用水厂,直接灌装就行啊。这水的牌子就叫“老家的味道”,准保火啊。
(17)一拍即合,众人开始筹资注册,项目评估。建筑大军开始修路架桥,寂静的山寨首次迎来机械轰鸣声。
(18)大眼睛孩子走出了山寨,到繁华的都市上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都市。大眼睛谈恋爱了,女孩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她教会了大眼睛怎样在都市里生存。
(19)大眼睛已经习惯喝装在瓶瓶里的城市水,城市的水麻木着他舌头上的味蕾神经。他开始怀念家乡山寨的山泉,怀念家乡清凉澄澈沁人肺腑的甘爽。
(20)女孩来了,带来了一瓶天然水,牌子是“老家的味道”。
(21)女孩说,你尝尝,新产品,喝了你就不想家了。
(22)大眼睛喝了,说,这比我家乡山寨的清泉水差远了。
(23)女孩不解地问,水还有什么区别?除了卫生不卫生,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啊。
(24)大眼睛说,那是教科书上对水的定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不但有味道,还有情感,有知觉。啥时候我带你去我们山寨,尝尝我们山寨的清泉水,保证你一辈子都忘不掉。
(25)女孩说,我才不相信呢。
(26)大眼睛真的就带着女孩去了山寨。山寨已经通了公路,有了公共汽车,原来居住的村子已经搬迁,修建了宾馆度假村。空气中弥漫着混合的味道,各种加工厂正在把山寨的资源变成花花绿绿的钞票。
(27)山泉已经不见了踪影,山寨的那口老井还破烂不堪地废弃在那里。
(28)大眼睛把瓶子系上绳子,从老井里提起一瓶水。他把瓶子递给女孩说,尝尝,尝尝,什么叫刻骨铭心。
(29)女孩嘬了一口,又嘬了一口,茫然地看着大眼睛。
(30)大眼睛夺过瓶子,仰头咕咚咕咚几大口,泪水顺着脸颊流淌,流进嘴角的泪水也比这瓶子里的水强一百倍啊。
(31)女孩问大眼睛,你怎么了?
(32)大眼睛看着老井,这是怎么了?!(选自2014《小小说选刊》)
文中第五段划线句写得非常传神,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加以赏析。
小说第26、27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大眼睛看着老井,这是怎么了?根据你的推测,他是怎么了?
试分析小说标题“流泪的水”的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