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蒋介石1937.7.17庐山)结合时代背景,各方对此讲话的态度错误的是
A.国民党尽管还犹豫但已经准备作战 |
B.共产党加快了二次国共合作的步伐 |
C.日本对中国施以更猛烈的军事打击 |
D.英美各国加大了对中国的支持力度 |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的“这一制度” 指的是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三长制 | D.租调制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 D.加速了民族融合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
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右图本质的是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
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
C.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
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
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D.“燔诗书而明法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