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 |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 |
C.对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 |
D.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 |
切除玉米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培养24小时后,胚芽鞘向右弯曲,角度θ如下面甲图所示,乙图是测定的实验结果。下列关于该实验的一些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放置琼脂块前,要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在蒸馏水中浸泡 |
B.在光下和黑暗处进行该实验,实验结果不同 |
C.乙图说明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能促进植物生长,超过最适浓度则促进作用减弱 |
D.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琼脂块偏放在胚芽鞘横切面上 |
如图所示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能正确描述各种成分和彼此间关系的是
A.因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所以老鹰也是蚂蚁的天敌 |
B.蚱蜢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蜥蜴种群较老鼠种群所受的影响大 |
C.老鹰可以吃蛇,但是蛇无法吃老鹰,因此蛇与鹰是共生关系 |
D.仙人掌是生产者,老鹰是消费者,蚂蚁是分解者 |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
1 |
5 |
9 |
13 |
17 |
21 |
25 |
29 |
33 |
37 |
成虫数(只) |
6 |
10 |
28 |
71 |
131 |
207 |
270 |
302 |
327 |
341 |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 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下图1表示某水池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2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3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关系;图4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某种专食浮游动物的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则图1中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剩下的为丙种群 |
B.若在第10年时调查图2中种群数量为2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00只 |
C.在图3中,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甲→乙→丙→丁 |
D.在图4中,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一龄幼虫 |
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治理效果如下图所示,关于下图分析错误的是
A.地衣的吸收作用可以消除二氧化硫对空气污染 |
B.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更易被鸟类捕食 |
C.SO2浓度逐年降低,可能是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 |
D.SO2浓度降低导致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