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假:借给 |
B.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坐:因犯……罪 |
C.会帝厌兵会:适逢 |
D.第遣使吊赙其家第:按次序 |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
B.庞籍长于史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材料一: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尚书•舜典》)
材料二: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三: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世说新语•容止》)
材料四:太傅府有三才;刘庆孙长才,潘阳仲大才,裴景声清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注:长才:指才学优异的人。大才:指才学广博的人。清才:指才学精深的人。从先秦到魏晋时期,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有何变化?请具体说明。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喜欢怎样的人物评判标准。
文言文阅读 (22分。其中, 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鹅笼①夫人传
周 容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
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媒簪花曳彩,默部署,次第充庭戺②。锦绣、縠、珠钏,金碧光照屋梁。门外雕鞍骏骑,起骄嘶声。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一日,母出妹所聘币,裁为妹服,忽愠曰:“尔姊勿复望此也!身属布矣!”夫人闻之,即屏去丝帛,内外惟布。再数年,鹅笼益落魄。夫人妹已结鸳鸯枕,大鼓吹,簇凤舆出阁去。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曰:“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鹅笼亲迎。自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③出郊,伏道左。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绋引④日,公卿勋贵,奠幄鳞次,东郊如云。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呜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原文有删改)
注:①鹅笼:据《续齐谐记》载,宜兴人许彦遇一书生脚痛,书生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许彦让书生入笼,负之不觉重。周延儒,字玉绳,江苏宜兴人,崇祯时先后两次任首辅,后被削职安置正阳门外古庙,被赐自尽。这里鹅笼喻宜兴书生,借指周延儒。②戺(shì):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③角带:发饰为角,衣饰为带,此指盛装。④绋引:牵引灵车的绳索,此指灵柩起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鹅笼文,即婿之 婿:女婿 |
B.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遽:立刻 |
C.敕有司营葬敕:命令 |
D.复夤缘再相夤缘:攀附权贵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恃其文为家也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B.闻见未之有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C.夫人卒于京邸以勇气闻于诸侯 |
D.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笼本是穷书生,后来在乡试中中了举人,又在会试、殿试中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鹅笼为官最初十年少有过失,但夫人死后没有了夫人的规劝,因纵欲专权而被皇帝赐死。 |
B.文章中,“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多处出现,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既对全文的素材起了连接作用,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
C.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鹅笼夫人不慕荣华富贵和其妹贪慕荣华富贵的对比, 热闹非凡的场面和鹅笼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的对比等。 |
D.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揭示了自我放纵、淫逸必败的道理,这对后人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
用“/”给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
B.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
C.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
D.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
(2)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
(3)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杨察,字隐甫。其先晋人,从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举进士甲科,除将作监丞,出知颍、寿二州,历江南东路转运使。属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数擿奸隐,众始畏伏。察在部,专以举官为急务。人或议之,察曰:“此按察职也,苟掎拾羡余,则俗吏之能,何必我哉!”召为右正言,权判礼部贡院。时上封者请罢有司糊名考士,及变文格,使为放轶以袭唐体。察以谓:“防禁一溃,则奔竞复起。且文无今昔,惟以体要为宗,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选之法。”前议遂寝。
晏殊执政,以妻父嫌,换龙图阁待制。母忧去职,服除,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论事无所避。会诏举御史,建言:“台属供奉殿中,巡纠不法,必得通古今治乱良直之臣。今举格太密,公坐细故,皆置不取,恐英伟之士,或有所遗。”御史何郯以论事不得实,中书问状。察又言:“御史,故事许风闻;纵所言不当,自系朝廷采择。今以疑似之间,遽被诘问,臣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
未几,三司户部判官杨仪以请求贬官,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虽去官,犹罢知信州。徙扬州,再迁礼部侍郎,复权知开封府,复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内侍杨永德毁察于帝,三司有狱,辞连卫士,察由是乞罢三司。逾年,复以本官充三司使。饵钟乳过剂,病痈卒。察美风仪。幼孤,七岁始能言,母颇知书,尝自教之。敏于属文,其为制诰,初若不用意;及稿成,皆雅致有体,当世称之。遇事明决,勤于吏职,虽多益喜不厌。痈方作,犹入对,商画财利,归而大顿,人以为用神太竭云。
(选自《宋史·杨察传》列传第五十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于成都家:居住。 |
B.属吏以察年少,易之易:轻视。 |
C.使为放轶以袭唐体袭:触及。 |
D.前议遂寝寝:搁置。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数擿奸隐,众始畏伏②苟掎拾羡余,则俗吏之能,何必我哉
③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选之法④纵所言不当,自系朝廷采择
⑤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⑥犹入对,商画财利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提出要改变考士方法,杨察坚决反对。他认为糊名考士的方法是取士的一道防禁,防禁一开,写文章就会自由放纵,失去选士作用。 |
B.针对皇帝下诏推荐御史,杨察提议:御史台的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的正直之臣,推荐的标准不能太苛刻,否则将遗漏才能卓越的人。 |
C.杨察在官场上并不是一般风顺。他曾因断笞罪失当,被革除原职;又因杨永德在皇上面前诋毁他,他在案件中受到牵连,便请求辞去官职。 |
D.杨察写文章很敏捷,他写的制诰,文字典雅得体,被当世人称道;遇事明达有决断,处理政事勤奋,即使事情很多也高兴地处理而不厌烦。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忧去职,服除,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
(2)今以疑似之问,遽被诘问,臣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辰往廉之廉:查访 |
B.纠治贪浊不少贷贷:宽恕 |
C.急之恐生变急:焦急 |
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寝:停止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②⑤⑥ | D.①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课内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按:追究,查办 |
B.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遣:发配 |
C.不肯偿所逋逋:拖欠 |
D.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挠:阻止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鼎“强直不可挠”的一项是(3分)()
①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②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③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④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⑤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
⑥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
A.②③⑤ | B.①②③ | C.④⑤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
B.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
C.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 |
D.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2)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