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美国总统特使埃文思•卡尔逊抵达上海考察,一个月后,他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写道:“就我对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共同的事业”指的是
| A.国共第二次合作 | B.反抗日本侵略 |
| C.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 D.开辟敌后战场 |
“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四十五年间“中国面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完成国家工业化②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③实现了民族独立④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道路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 A.不结盟原则 | B.睦邻友好原则 |
| C.“一国两制”原则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有()
| 款项数目 |
总额 |
|
| 清政府 |
210项 |
18亿银元:为赔款借款占61%;实业借款占28.7% |
| 北洋政府 |
633项 |
15.56亿银元:军政借款占64.4%;实业、教育借款占35.5% |
| 国民政府 |
108项 |
28亿银元:军政借款占86.77%;实业、教育借款约占8.26% |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
①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的主体②为近代工业发展筹集部分资金
③北洋时期款项最多、数额最大④列强对华经济渗透的手段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95年12月《申报》刊出《论商务不宜掣肘》指出“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舟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处,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中国之大利归之于中国之民,而勿掣其肘”。对材料理解准确的()
| A.体现了利益分配中“一体均沾”原则 |
| B.是对《辛丑条约》中相关条款的应对 |
| C.是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列强商战的愿望 |
| D.迫使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政治改革 |
下列哪幅作品能更准确地反映中日甲午战争前夕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