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甲);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乙),题干中甲乙两处的内容很可能( )
|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
| B.戊戌变法取代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
| C.民国取代清朝、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
|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
“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音yì,治理)□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 | B.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
| 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 | D.“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
|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
|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
|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
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
| A.禅让制 | B.嫡长子继承制 | C.分封制 | D.王位世袭制 |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王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信息包括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世袭制④等级制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 A.郡县制 | B.分封制 | C.王位世袭制 | D.行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