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 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曾益其所不能:( ) (2)人恒过:( )
(3)乃喟然而叹曰:( ) (4)故述往事:( )
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后能改 乃喟然而叹曰 |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述往事 |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于是卒述陶唐以 |
D.而后作来 |
作有《春秋》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乙】文中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证明什么观点?【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5分)
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 |
B.撒盐空中差可拟(拟:相比) |
C.太丘舍去(去:离开) |
D.与人期行(期:期待) |
下列加点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是) |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之:助词,的) |
C.去后乃至(乃:才) |
D.则是无礼(则,就) |
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一部小说集。 |
B.《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
C.《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友人”是一个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人,他身上没有任何优点。 |
D.《陈太丘与友期》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说明了“礼”和“信”的重要。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8分)翻译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下车引之,元方入门而不顾。
王罴性俭率
王罴①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②,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③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
(选自《周书•王罴传》)
【注释】①王罴(pí):北周大将。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派出的使者。
③舂爨(cuàn):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生火做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 有客与罴食瓜食:⑵ 及瓜皮落地及: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
译文:你怎样看待王罴的“直率”?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一)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雄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B.今或闻无罪臣未尝闻也 |
C.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 | D.挺剑而起尉剑挺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唐雎使于秦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而君逆寡人者 |
C.以大易小徒以有先生也 | D.愿终守之天子之怒 |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
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
C.唐雎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既说明安陵君宁“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 |
D.唐雎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成反问句,是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是一种外交技巧。 |
第Ⅱ卷(共90分)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见而欲笞之(2)数十年间,遂通其经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猪主怪其不还,求索。承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B.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C.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上使外将兵 |
D.死亦我所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无相忘 |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则无法家拂士 |
C.行道之人弗受/子墨子闻之 |
D.为宫室之美/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头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
B.第二段以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为例,说明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 |
C.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
D.本文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
把第Ⅰ 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