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
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
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
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
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 | B.梁启超 | C.章太炎 | D.严复 |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A.德国强租胶州湾 |
B.巴黎和会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
C.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
D.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妥协卖国 |
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