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蔡澄在《鸡窗丛话》中写道,“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研发 |
| B.古代科技成果普及程度不高 |
| C.铜活字印刷取代了木活字印刷 |
| D.宋朝之后活字印刷术得到新发展 |
某校举办了一次历史小报展览,有一位同学在小报中有下列一段叙述,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的叙述中有几处史实性错误?
1939 年9月1日,德军突袭苏联,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7月,德军进攻苏联南方的战略要地列宁格勒,苏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1943年2月,苏军取得战略胜利。1943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确定了对德作战的方针;会后英美联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1945年5月,美军攻占柏林,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 A. 1处错误 | B.2处错误 | C. 3处错误 | D. 4处错误 |
德、意、日法西斯兴起的社会根源不包括
| A.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 | B.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 |
| C.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 | D.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 |
德国入侵波兰是对绥靖政策的致命打击,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已经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其中,两个“小孩”指
| A.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 | B.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
| C.奥地利和波兰 | D.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
德、意、日的勾结是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这种需要主要是指
| A.反共反苏 | B.摆脱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
| C.信仰法西斯主义 | D.挽回一战的损失 |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青年大量参军,母送子、妻送郎的场景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 | B.日本人爱国热情高涨 |
| C.日本本国利益受到威胁,保家卫国的需要 | D.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