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所掌握的权力“大而不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地方事务无论大小都必须呈报中央 |
B.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实现了平衡 |
C.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
D.行省可以全权处理境内所有民政事务 |
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
下图是马星驰创作于1919年的时政漫画,题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结合当时形势,分析该漫
画,以下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中显示出伟大力量 | B.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被罢免 |
C.北洋政府被民众推翻 | D.五四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
某校高一年级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甲: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丁: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戊: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乙丙丁戊 | B.甲乙丙戊 | C.甲乙丙丁 | D.甲乙丁戊 |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①③⑤ | D.①④⑤ |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清朝代表力拒:“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对中日关于“中国”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②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中国”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③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大清国”和“中国”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④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