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照片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下组照片反映的共同点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签订仪式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 B.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
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 D.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
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并陆续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渔业和科技文化等一系列协定,使这些方面的交往得到很快的发展。这一外交局面的出现
A.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 B.是中美两国建交引发的连锁反应 |
C.有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D.反映了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
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A.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发挥重要作用 |
C.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
D.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
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 B.另起炉灶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D.不结盟 |
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
C.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 |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