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
|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
| 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
| 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
| D.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
“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看法评价的是( )
| A.农业合作化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C.人民公社化 | D.乡镇企业 |
某同学在题为“新中国工业发展”主题展览中选用了“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图片展示的是以下哪一时期的建设成果(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 B.“大跃进” |
| C.“文化大革命” | D.改革开放新时期 |
读《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图表所示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年份 |
占工厂总数比例 |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
占工人总数比例 |
| 1937年 |
16% |
4.4% |
7. 3% |
| 1942年 |
58% |
78% |
49% |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官僚资本的膨胀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据统计,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
| A.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 B.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
| C.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 | D.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
1914年—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数量却大幅下降。导致这一现象的客观因素是( )
| A.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 B.抵制日货运动蓬勃发展 |
|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D.西方爆发严重经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