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1978年底,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到北京。他回忆说:“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穿灰的衣服、黑的衣服,或者绿的衣服,……我感觉就像被一座灰的墙给包围住了一样。”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促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
③与西欧国家建交④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①③④ |
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 B.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 D.以自由主义反对帝国主义 |
1778年,一位德国学者写到:“我们怎么能相信,在欧洲的导师希腊人学会阅读以前,东方诸野蛮民族已产生编年史和诗歌,并拥有完整的宗教和伦理呢?”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学者热衷于儒家文化②该学者醉心于古希腊文化
③该学者的观点带有“欧洲中心论”色彩④该学者的认识比较客观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哪一本书
A.《元曲赏析》 | B.《诗经》 | C.《全汉赋》 | D.《全唐诗》 |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