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是人生花季,是孕育果实的季节。进入初中校门已经两个多月了,有些同学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但是有些同学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还有待加强。
【学以致用】
(1)下面是一些同学进入初中后出现的一些状况,请你针对表格中的问题现状的描述,联系一、二单元所学知识,“诊断”出他们存在的典型缺点。
问题的现状 |
请你诊断 |
学生小王自称“天才”,平时学习不认真,一连几次周测的成绩都不理想。 |
A. |
学生小华学习基础差,字也写得不好,他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同学们,情绪低落。 |
B. |
学生小刘经常违反课堂纪律,老师批评他,他也不以为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
C. |
学生小荷一旦对同学行为不满,便随口骂人,还喜欢给别人起不雅的绰号。 |
D. |
【能言善辩】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曾经说:“有时信心比黄金还要贵重。”
材料二:美国一位权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在某中学新生开学的第一天,他在其中一个班宣布:你们都是经过精选出来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之后他没有露过面,但也没有忘记自己说过的话,十几年追踪研究得出惊人的结果,这一个班的人确实如他所说的那样,许多人出类拨萃。有的成为科学家,有的成为名律师,有的成为教授,等等。
(2)七年级同学小星认为:“成功需要自信,有了自信就一定能成功。”你认为小星的观点正确吗?简要说明理由。
【身临其境】
情境:在今天放学的路上,小明看到有位老人跌倒在地上,他不知道该不该扶?
(3)请你告诉小明:面对倒地的老人,他到底该怎么办?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材料:新任总书记习近平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1)请列举实例说说目前我们实现了哪些梦想?并分别说出本世纪头20年和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是什么?
(2)在实现梦想的旅途中,我们还要面对一些困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目前,制约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因素有哪些?
(3)作为中学生,你打算为中国梦的实现做些什么?
材料一:201 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材料二:201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
(1)你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莫言得奖这一信息的?(至少两种途径,2分)
(2)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
材料一:2014年9月9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北师大,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习近平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
材料二: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我校九年级学生开展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现请您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九年级一班同学想了解青少年对我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熟悉程度,请你帮助设计三种调查方法。
(2)请你任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中的两方面,并分别写一句符合该准则含义的中国古典诗词或格言或一个成语。
(3)习近平指出,要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不仅要善于继承,还要善于创新。请你说说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创新吗?为什么?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五四精神”“红岩精神”“长征精神”激励人们舍生忘死;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有“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鼓舞人们忘我工作;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又不断涌现“抗洪精神”“航天精神”……不同的时代,我们的民族面临着不同的任务,也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支撑。今天,我国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在呼唤着新的精神出现。
(1)请将这些精神加以提炼,归纳总结出民族精神的内容。
(2)在当今弘扬民族精神有何意义?
“江苏省最美乡村”是由江苏省文明办等10家部门单位联合组织开展的推选活动,活动主题为“发现最美乡村、共建最美江苏”。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且符合发展展之美、生活之美、人大之美等基本条件的行政均申请参加。我市梁垛镇临塔村入选。
(1)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江苏省的做法有什么意义?
在关注家乡“城镇化”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破坏古建筑情况频现,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这样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居民“记得住乡愁”?
20世纪70年代末,沉睡依旧的发绣绝艺在东台奇迹般的复苏,几成绝响的古老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绽放出异彩。先后绣出《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一大批发绣长卷和陈毅、刘少奇、邓小平等伟人肖像。2009年,“东台发绣”成功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项目,东台发绣声誉远扬,订单不断。但是同时又因刺绣人员有限,后继无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资金和传承场所缺乏,无法培养刺绣新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严重阻碍发绣艺术的传承、繁荣与发展。
(3)你觉得如何促进东台发绣艺术更好得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