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雨 伞
川端康成
春雨似雾,虽然不会濡湿,却会沾润人的肌肤。跑出门口的少女看见少年的伞,这才察觉:“呀,下雨呐?”   
少女正坐在店门前。少年撑开雨伞,与其说是为了挡雨,莫如说是为了掩藏自己走过少女面前时流露出来的羞涩。   
但是,少年默默地将雨伞移过去给少女挡雨。少女只有一侧肩膀在雨伞下。尽管挨淋,少年却难以启齿说出:“请过来”,然后让少女靠近过来。少女虽然也曾想过自己用一只手扶着伞把,但总是想从雨伞下溜走。  
两个人走进了照相馆。少年的父亲是个官吏,即将调任远方。这是为他拍的临别赠相。  
“二位请并排坐在这儿。”摄影师指着长椅子说。   
少年无法同少女并肩而坐,就站在少女的背后。为了让两人的身体在某一点上接合起来,他把扶着椅子的手指轻轻地触模少女的短外褂。这是他初次触及少女的身体。透过手指传导过来的微微的体温,使少年感受到一阵似是紧紧拥抱着赤身少女的温馨。  
这一生中每逢看到这帧照片,也许就会想起她的体温来吧。    
“再照一张好吗?二位肩并肩,把上半身照大些。”  
少年只顾点点头。  
“头发……”少年对少女小声地说。  
少女猛然抬头望了望少年,脸颊倏地绯红,眼睛闪烁着光芒,充满了明朗的喜悦。像孩子般乖乖地碎步走到了化妆室。   
方才少女看见少年经过门口,顾不及整理一下头发就飞跑出来,头发蓬乱得像是刚摘下游泳帽似的。少女一直为这乱发耿耿于怀,可是在男子面前连拢拢两鬓的短发修饰一下也觉着害羞。少年也觉得,如果对她说声“拢拢头发吧”都会羞辱少女的。
向化妆室走去的少女那股子快活劲儿,也感染了少年,喜悦之余,两个人理所当然地互相偎依坐在长椅子上。   
刚要走出照相馆,少年寻找起雨伞来。忽然看见先走的少女已经手里拿着那把雨伞站在门口。少女发现少年望着自己才意识到自己是拿着少年的雨伞走出来的,她不觉一惊。这种无意识的举止,难道不正是流露出她已经感觉到“那是他的东西”了吗? 
少年难以启齿说出“让我拿雨伞吧”,少女则无法把雨伞交给少年。然而,此时此刻两个人与在来照相馆的路上迥异,突然间变成了大人,带着夫妻般的心情踏上了归途。这仅仅是关于雨伞的一桩韵事……
(选自《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青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个青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原刊1944年4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1期)
(1)下列对两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爱》一文语言华丽绚烂,在不动声色当中一种人生苦难和沧桑却被轻轻触及;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暗暗地激起。
B.《雨伞》几百字的文章里,传达出的意绪是极为丰厚的:羞怯,嗔怨,娇矜,喜悦……我们不得不惊叹文学大家的笔力之深厚。
C.《爱》中借女人想要把握自身命运而抗挣的故事传达出了张爱玲对于逝水流年的敏感,对于美和爱稍纵即逝的无奈,这些无不透着一种苍茫感和悲凉感。
D.《雨伞》一文中作者将故事安排在一个朦胧的雨天。通读全文,毫无疑问,这场雨合适那绵绵的初恋的感受。

E.《雨伞》与《爱》虽分别出自日本作家与中国作家之手,但都是以初恋为题材,故事短小精悍而余味悠长。
(2)小说以“雨伞”命名,雨伞对全文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张爱玲认为“就像葱绿配桃红,在一种参差的对照下,苍凉才有更深长的回味。”请结合《爱》一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川端康成与张爱玲都善于运用“小处着墨,大处着眼”的艺术手法,这两篇文章都注重细部勾勒,试分析它们各自是如何借细节来表现人物心理或主题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喜羊羊”能否永远喜洋洋
作为第一部亮相贺岁档的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不仅全国票房达到6800万元,成为目前最卖座的国产动画电影,而且还成为一种大众流行现象。然而,“喜羊羊”能否永远喜洋洋?本报2月3日刊登题为《3年攒足“牛劲”“喜羊羊”牛气冲天》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喜羊羊”票房大热,更多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就此欢呼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崛起,恐怕还为时尚早。
毫无疑问,小观众的卖力捧场是造成“喜羊羊”高票房的主要原因。美中不足的是,虽然“老朋友”的一颦一笑的确让孩子们倍感亲切,乐不可支,但不少孩子走出电影院时仍不懂片中那些关于“山寨”、三聚氰胺和黑屏的台词,有的孩子甚至说“电影没有电视片好看”、“我们回家去看电视吧”。
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副总经理严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视版《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原本很简单,就是正义与邪恶;搬上大银幕后,增加了游戏的情境,仍然可以是一部很纯粹的儿童作品;但电影版为了吸引成年人,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可能高了点儿”,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
“现在白牛和黑牛的奶都不能喝了,只有我们黄牛的最安全。”对诸如此类的台词,小朋友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意思,却让电影院里的大人会心而笑。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台词显露出了影片拓宽观众定位的努力——这种努力是令人尊敬的,它突破了国产动画电影以往在观众群定位上的低龄化瓶颈,让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老少咸宜的希望。
不过,从许多成人观众的反应来看,“喜羊羊”离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很远。一些陪着孩子走进电影院的成年人向记者表示: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除了偶尔因为搞笑台词而“嚯嚯”两声外,大部分时间让他们几乎不能入戏,甚至“靠发短信、打瞌睡混完时间”。在那些念叨着“嫁人要嫁灰太狼”的白领“粉丝”中,也有人对电影版给出了“很牛很蜗牛”的评价,不少人情愿再回头去看电视版动画,因为“在电视里看就不会嫌(它)太简单”。
看来,动画电影要想吸引成人观众,最终要靠丰富曲折的故事取胜,这可不是将几十分钟一集的小动画放大成一个半小时,再加上几句成人化台词就可以做到的。
“喜羊羊”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有消息说,鉴于该片的成功,制片方准备今后每年推出一部内容精彩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系列片,虎年的电影剧本已经开始撰写。而作为合作方的SMG也颇受鼓舞,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本地有实力的动画公司合作,制作更多的上海原创作品。
有业内人士认为,“喜羊羊”6800万元的票房,已经成功地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不可能有市场”的盲区。但也有人担心:如果今后所有动画电影都朝着“喜羊羊”的方向发展,会不会进入另一个“误区”?在严伟等电影人看来,电影版“喜羊羊”从品质上来说仍然是一部电视动画片,或者说只是一部“概念电影”。撇开其成功的商业运作和宣传造势,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还不如同期上映的《闪电狗》,更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相抗衡。
严伟等人认为,电影版“喜羊羊”有着与其他国产商业片共同的弱点:表面的热闹下缺少人性关怀,形式大于内容。国产动画电影,只有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经受住世界范围内的考量。只有这样,“喜羊羊”的成功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下列对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它之所以票房大热,完全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
B.《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制片方和合作方各自表现出来的热情,显示了人们对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中的台词设计,虽然显露出了影片拓展观众的努力,但是还远未达到老少咸宜的标高。
D.只要走“内容”大于“形式”之路,就能使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经受住世界舞台的考验,从而使“喜羊羊”的成功常开不败。

E.国产动画电影的真正出来在于既要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又要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确保卖座率。
文章提到“表面的热闹下缺少人性关怀”,纵观全文,“缺少人性关怀”指的是什么?
文章提到“如果今后所有动画电影都朝着“喜羊羊”的方向发展,会不会进入另一个“误区””,那文中所指的“误区”指的是哪些方面?
答: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茶”字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演变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证。
首先是“茶”字的来历。根据许慎的“六书”分类法,“茶”是一个形声字。但它的最初形式并不是“茶”,而是“荼”。“荼”有多重意义,其中一项就是茶叶。我们发现,“荼”的读音和“余”相关,后来荼之所以读“tú”,是因为这个读音从余“yú”而来,自汉代起, “荼”又有了一个读音,就是现在的茶“chá”,“荼”作“茶叶”解释时读“chá”是颜师古的注首先提出的。
那么,为什么 “荼”与 “茶”的形旁都是“艹”字而不是“木”字呢?这是因为对于认识有限的古人来说,灌木与草的不同,他们难以精确区别。反映在造字上,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偏旁都用 “木”,而象茶、荆一类的灌木,偏旁都从“艹”。
其次是根据历代的文字、文物留传着 “荼”是如何演变成“茶”的。战国时期,天下纷争,诸候林立。各国所处地域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导致了文字风格的差别。当时的字形随意性很大,有线条直、曲的变化,通用偏旁,增减笔画等等。但由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趋同性,文字仍是共性大于个性,按照字体的发展规律演变。在这种情况下,“荼”字仍根据其形旁、声旁变化,不离其宗。
到了汉代,字体统一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由小篆演化成隶书。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字体,比小篆更简便。同时,汉代的印章艺术极为繁荣,制作精美,风格多样。汉印中不少刻有关于“茶”、“荼”两字。如近年曾在长沙出土一枚汉印,上刻“荼陵”两字,这枚石印成于汉武帝时,是迄今发现较早的有关“荼”字的实物印证。荼陵古称荼乡,今称茶陵,陆羽曾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这是个与茶叶关系极其密切的地方,这证明了“荼”字是“茶”字的初始写法,而汉代后期,就发现有以下记载的竹简:“我灵座上,唯设糕饼,茶饮,果酒可矣。”这段交付后事的竹简说明至迟在汉代后期,“茶”字已经正式出现。但当时这个字的字型尚不稳定,还处在“荼”“茶”通用的状态,“茶”还是“荼”的不自觉衍生。汉代字体随类赋形,文字笔画有多重文化。 “荼”、“茶”两字甚至到唐代还有通用现象。从当时的大量文献中可见“茶”字已经基本确定,但在著名的《不空和尚碑》中,仍用了“荼”字。直至中唐以后,陆羽的《茶经》一出,大行于世,然后“荼”字正式减笔而成“茶”字。《茶经》可谓是由荼及茶变化的决定性一笔。从此茶字就是完全的今体字,沿用至今。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荼”字在造字时就有多重意义,其中一种意义就是现在的“茶”。
B.当“荼”当“茶叶”讲时,它的读音应该是“chá”.
C.“荼”与“茶”的形旁都是“艹”,是因为古人把灌木类植物归于草本植物。
D.从出土的文物可知,“荼”字是“茶”字的初始写法。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荼”是一个形声字,“艹”部表意思,“余”表读音。
B.战国时期,天下纷争,诸侯林立,长期的战乱直接导致了文字风格的差别。
C.写有“糕饼,茶饮,果酒可矣”的竹简,证明了在汉代饮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D.“荼”“茶”两字通用现象,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以后才将“茶”固定为今体字。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荼毒生灵”中的“荼”不能理解为“茶叶”,也不能读“chá”。
B.秦统一天下后,曾统一过汉字,但是,表示“茶叶”的意思时,是用“荼”还是“茶”,并没有得以统一。
C.陆羽写《茶经》的目的之一就是将“荼”字正式简笔而成“茶”字。
D.苏轼《石钟山记》中“至莫夜月明”的“莫”通“暮”。可以推知“莫”到“暮”的演变与“荼”到“茶”的演变有类似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明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母亲何雪媛没有文化,她的启蒙教育落在同住一起的大姑母身上。1916年,林徽因进了有名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该校教风谨严而得法,原本聪慧的林徽因受到良好培育,日后出色的英语水平即起步于此,并早早萌生了文化意识。
1920年春天,其父林长民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特意携林徽因同行,旅居伦敦一年有半。林长民行前明确告知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要汝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也是在伦敦,林徽因确立了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父亲的房东是位女建筑师,林徽因从她那里领悟到了建筑的魅力。
林徽因的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使她以诗人的眼睛发现,坚硬冰冷的建筑物中蕴涵着“诗意”和“画意”,她提出了一个建筑学概念“建筑意”,将建筑学研究注入了人文的色彩,这是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独特的重要建树。
1928年,新婚不久的林徽因、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创建了当时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建筑学系。她力争要与梁思成同行外出考察,在五六年时间里,林徽因的足迹遍及六七个省份。最为辉煌的一次考察,要数五台山木结构佛光寺的发现。当时日本人曾扬言,中国的唐代木构建筑已不复存在,要看这样的建筑只有去他们的奈良。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志要找到中国唐代的木结构建筑。1937年初夏,梁思成、林徽因向五台山进发,山路狭窄崎岖,他们只好骑驮骡前行,蹒跚了两天,在黄昏中突然望见了夕阳下金光四射的宏伟殿宇,再近看远翘的飞檐,硕大的斗拱,还有柱头、门窗,处处都像唐朝工匠的高超手艺。野外考察古建筑的生活异常艰苦,常常要担心断餐,行路都要靠原始的大车和毛驴。而林徽因,一个身患肺结核的弱女子,却和男人一样,餐风宿雨,爬梁上柱,显示出她的坚忍、乐观以及对理想的执著。参加新中国国徽的设计,是林徽因事业上的又一个辉煌。在毛泽东主持的政协二次全体会议上,全体起立通过了国徽图案决议。在这庄严时刻,受特邀出席大会的林徽因泪花簌簌。(节选自陈学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林长民携女同行可谓用心良苦,不仅希望她能拓宽视野,还希望她能增强改良社会的责任感。
B.伦敦之行让林徽因领悟了建筑的魅力,确立了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也成就了她的艺术气质。
C.林徽因的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使她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建筑物中不为常人所知的美。
D.林徽因虽是梁思成妻子,但在建筑事业上她并不依赖于他,而是坚忍、执著地与他一起求索。

E.梁思成、林徽因对五台山木结构佛光寺的考察历尽艰辛,其动力源于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从文中看,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答:
根据文章内容,请探究林徽因取得建筑学多方面成就的原因。(6分)
答: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功利性读书
祝勇
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实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它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读得多。反过来,炫耀自己读破万卷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商务印书馆元老王云五先生仅仅将读书视为一种好玩的事情。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读书就是一桩好玩的事情,一次轻松的自我放逐。无聊才读书,这话未必是错。因为正是读书,驱赶了清寂,使脆冷的心房获得了一层温润的苞衣。月长似岁,闲情难忍,如何是好?友人凸凹便在随笔中答曰:“就依自家所好,想办法‘消闲’:可与同道饮黄酒,或串门子道短长,或网开一面与人对弈,或入歌厅卡拉OK……但诸多妙法均有局限,须有物质,须有党朋,须有这方面的技艺和兴味。若首无物质,次无党朋,又无技艺兴味,居家枯坐,便只有向书乞援。不管是什么书,只要读下去了,凝滞的时光,便如涧底的暗流,兀自流走。”至于读书与人的精神境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干系,这个不敢说。因为许多大字不识一筐的普通劳动者,内心亦温暖如秋阳下的田野;而有些肚肠冷于冰雪的大奸大佞,倒是饱读过诗书的。话虽如此,读书总还不失为一件好事,好书总是引人向善的罢——但愿如此。但是引人向善也罢,丰富智慧也罢,却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饭食使我们长大,而使我们长大的,却很难说是哪一天的饭食。
故而,读书的兴味,源于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是一份得到了开发的天性。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投契,是相许,是沉浸,是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或许正是出于爱书人共通的生命感受,我和林语堂先生一样,讲求性情,反对功利。12月8日——暂时尚无法搞清是哪一年12月8日——林先生在复旦大学演讲,题目是《论读书》,讲得痛快:“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
林先生所谈之功利性读书,于今未绝,相反,倒是更丰富了。学堂中的本本主义只是一种,其他各种心态,多系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怕是连林先生都未曾料及。比如,为写作——当然,读书写作,本是一回事,读而后写,亦乃文人本分,只是,当下现炒现卖,做投机生意的,大有人在。常有炮制读书札记的高手,一本书尚未握暖,一篇宏文却早已挥就,急匆匆换稿费去了。这样对书,读与未读,区别不大;这样的文章,怕也值不了几个银两。其次,为装大瓣蒜,譬如某君,每每玄谈,皆胡言乱语,状若酒醉:“关于正在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文本的反向叙述以及一种强势的文化互证……”让人觉着比爱斯基摩人的语言还难懂,不禁喟叹:真有学问!好歹总算是一种自我包装罢,没准会蒙上哪个傻瓜蛋,祝他成功。再次,为图省事。名著巨制,卷帙浩繁,通读起来,颇为费力,不如去读些随笔小品,或者一些轻松的短构,甚至一些文摘或者妙言集锦,轻而易举,便“知道”了许多东西。时日一久,经典长卷,便愈发懒得碰触。于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便在布满蛛网的书架上熬白了头发,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最后,为赶时髦,人读我读,人云我云,怕是落伍,惟不考虑自我的失落。市面上流行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跟踪追击,步步为营,力是费了,“好”未必讨得到,无非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一点,体会一下瞬间的浪漫罢了,待云烟散尽,眼前依旧空蒙。总之,跟着排行榜走,未必比泡图书馆高明。书有千种,人有千种,读书的感觉,亦有千种,只有读到符合自家心性、气质与欲望的书,才能倍感精神之至美;盲从于他人抑或媒体的牵引,常常会白费光阴。冷书热读,倒是别显几分生趣。一本书倘出版三五年后还有人读,此书便可刮目相看了。因而,在顾准潮退后研读顾准,在“王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未必不是一件美事。时间差若打得巧了,一定会有大收获。
让功利走开,纯然为了取悦心灵而读书,那才真叫享受。书不是挥鞭的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瑟瑟的清风里,书是妩媚的情侣,温顺的马驹,是杯中的明月,更是幽畅的歌吟。书能让我们觉着活得很好,这就足够了。
请结合文章概括,作者对“功利性读书”有何看法?他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3段中举例评述了“其他各种心态”,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一下有哪几种心态。
请结合原文,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①凝滞的时光,便如涧底的暗流,兀自流走。
②书不是挥鞭的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正是读书,驱赶了清寂,使脆冷的心房获得了一层温润的苞衣。”这是说读书使人不再寂寞,也使人不再害怕外界的诱惑。
B.“好书总是引人向善的罢——但愿如此”的意思是好书提供了一扇向善的门,但进不进去却是人自己的事情。
C.在作者看来,读书是一种天性,是勉强不来的,因为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
D.打读书的时间差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书籍较之未经时间考验的书籍来说,其可读性和价值会相对较大一些。

E.作者也是一个爱书人,因此才深知读书之乐。作者在劝慰真正爱书之读者的同时,也批评了功利性读书之人,也通过这两种读书的对比,阐述了读书的本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人生需要这样一次旅行
假若千万年后,生命的个体不复存在,那么,什么会是人类曾生活于这个地球上的见证?山川寂静无语,山谷没有记下人们呐喊时留下的回音;江河兀自流去,潮水洗尽了人世间的荣辱铅华。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已太多太多,它们没有必要永久地承载人类的历史。当此时,能存于天地间的,恐怕惟有人类自己留下的痕迹,而城市正是人类痕迹最集中的地方。
正缘于此,当人们欲在历史的长廊中发思古之幽情时,最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从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愿望。这意味着在发现之旅上,再平淡无奇的人生也会变得丰盈。你将发现,城市的大街小巷布满古迹,令人情不自禁地想梦回前朝;你将发现,从蛮荒到文明,从衰微到盛世,政治、艺术、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淀成巨大的财富。北京、圣彼得堡、伦敦……你简直无法丈量出它们的厚度。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想像。这意味着在穿越时空隧道时,你与先人的对话将充满睿智与灵性。静默在每一处史迹前,你尽可以展开垂天的想像之翼,遥想当年的情景,勾画当时的繁华,任历史与现实若即若离地在眼前交错叠映。在你的足迹踏过的地方,曾有无数哲人智者留下过神思遐想,他们的人格、风采,他们在世事中的遭际必会点醒你、启发你。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疑问。这意味着在先人用智慧和心血写就的得与失面前,你探寻的脚步将会有些沉重。用心阅读城市的历史,总会得到一些答案:它们的故国何以兴盛或衰亡?它们的文明何以流传或遗失?今天的时尚与逝去的风华有着怎样的反差?巴黎流淌着的浪漫、耶路撒冷倾诉的苦难、佛罗伦萨闪烁的艺术之光……都有无数的光焰直击心灵。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热情。这意味着不要仅仅将自己当作旅行中的过客。把握当下何其重要。一座城市无法决定它的未来,无法改变它面临的境遇,千百年来,它只能用独特的方式与人、与大自然进行无声的抗争。城市不断地被破坏、被重建,生活于当下的人们一面细心地、有选择地保留祖先的遗赠,一面又在不遗余力地创建着历史。有一天,我们自己也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也注定被后人所追忆。城市宽容地记录着人类从古至今的一切活动与成就,当我们从历史老人手中接过一种感怀时,可曾领悟到自身的责任?
(节选自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寻访历史名城·序言》)
21、“当人们欲在历史的长廊中发思古之幽情时”,最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什么是“从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4分)
答:
22、阅读文章有关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你简直无法丈量出它们的厚度。”这里的“厚度”包含哪两层意思?
含义:
(2)“你探寻的脚步将会有些沉重。”是什么让作者的脚步“沉重”?
含义:
23、结合全文内容, “寻访”会使“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分条概括。(4分)
答:
24、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题目中的“这样一次旅行”指寻访历史名城。作者认为,假若千万年后,生命的个体不复存在,那么,人类曾生活于地球的见证惟有历史名城了。
B.文章首先说明了寻访历史名城的理由,然后层次清晰地表述了作者对寻访历史名城的意义和作用的看法。
C.作者认为寻访历史名城的旅行可能是平淡无奇的,因此,人们一旦选择了这样的旅行,就要带着愿望、想像、疑问和热情。
D.本文采用了与读者交谈的形式,向读者提出了寻访历史名城的建议,这样写,缩短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给人以亲切的感受。

E.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叙事概括,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名城的关注和热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