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与之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国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三国首脑会议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所取得的的重大成果。
(2)根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签署的主要目的。并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处理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相似措施及其作用。
西方文明的发展引领世界文明不断进步。阅读下列《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中的几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材料二 “没有任何事件比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更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面貌了。……l 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传播和经济上的成功。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所有这一切都植根于这两次革命。”
材料三 “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欧洲历史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像以往那样对进步深信不疑……。这是令人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年代”。
材料四 二战结束后,“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在1945年,即使是一位最乐观的预言家,也无法想象到这种文明所具有的广泛程度和它的特征。”
请回答:
(1)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4分)
(2)结合工业革命、法国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8分)
(3)导致这—时期人们“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经济、政治原因分别是什么?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欧洲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 (6分)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五千年,经历了“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时期的身份认同。这既是中国文明生成的过程,也是中国文明世界化过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请结合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先秦到隋唐时期是“中国之中国”时期,是中国文明产生和形成的时期。中国文明被境内各地区、各民族普遍认同。请回答:“中国文明”包含哪些内容?
(2)从明清时期到现在是“世界之中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文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融入世界的道路充满曲折。请根据所学知识描述明末清初到近代时期中国融入世界的艰难历程。
(3)以为学者说过,1949年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往往是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的。”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气象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三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材料四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摘自《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2分)其原因是什么?(2分)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的变化,并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原因。(6分)
(2)如何理解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2分)材料四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2分)为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