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视。作者评价的是
|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
|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
美国出口金融产品,印钞票,“生产”股票、债券……美国生产100美元的成本是6美分,利润为99.4美元……对美国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各国拿着美元但不到美国买东西,美元永远在美国境外流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美元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国际货币 |
| B.美国利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操纵世界经济 |
| C.美国利用美元优势掠夺世界财富 |
| D.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
受内外因素的作用,1933年7月《申报月刊》发起的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讨论,共收到3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导致这一倾向形成的国际因素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取得良好效果 |
| B.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卓越 |
| C.经济危机期间欧美民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 |
| D.罗斯福新政中对劳工权益的保障 |
1921年《学艺杂志》之《文学与国家关系》一文中写到:“求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数典而忘祖,舍田而耘,立见其败。”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 A.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固思想 |
| B.全盘否定西方文化的价值 |
| C.反对中西文化的调和 |
| D.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 |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铁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 A.国共两党争夺抗战的主导权 |
| B.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
| C.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全面游击战 |
|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于一致 |
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该学者()
| A.推崇尊孔复古 | B.建议完善代议制民主 |
| C.不认同《临时约法》 | D.肯定加强中央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