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油价上涨到5元/L,约有2%~4%的潜在消费者会放弃购车,而油价涨到6元/L,则有5%~8%的潜在消费者放弃购车。调查显示,近5成的车主表示将会减少汽车的使用频率。在被调查的潜在消费者中,44.1%的人表示将会推迟购车计划,32.9%表示将会选择小排量汽车,13.0%表示将会放弃购车计划,仅有10%表示没有任何影响。汽油的涨价让人们对汽车使用的另一燃油——柴油开始密切关注,柴油需求量不断上升。
(1)结合材料分析价格变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谈谈汽车企业应该如何应对高油价,使企业走出困境?
2010年是我国的多灾之年:年初新疆连续遭受九次大范围寒潮冰雪天气过程、西南五省区遭受秋冬春连旱,4·14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6月中下旬南方十一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损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巨大影响。
辨题:巨大的自然灾害是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与人类无关,人类也无能为力。
20世纪初,面对西方工业浪潮的冲击,中国的文化界有不同的回应。
甲观点认为:“中国的唯一出路是自己认错,全心全意学习西方。我们必须承认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地去学人家。”
乙观点认为:“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
对以上两种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
有人认为,既然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
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就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同学们常常议论的话题。
甲同学:“不管什么职业,只要能稳定的干一辈子就行。”
乙同学:“在社会主义国家,就业就是要靠政府。”
丙同学:“工作要体面,不要让人看不起。”
丁同学:“一定要找与自己专业知识对口,志趣爱考一致的工作。”
请对上述四人的观点分别进行简要评析,指出其合理和不足之处?(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