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理解
吾母吾师
母亲是60多年前从中国移民泰国的。我年幼的时候,母亲说泰语很别扭,常常被本地人取笑。
我上四年级之后,有一天,母亲翻出我的旧笔记本、旧书本,开始学习泰文。那时候,我不但没有以她的学习精神为荣,反而觉得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可恼的日子。我被迫做了母亲的教师。当时她36岁,我还未满10岁,而她对字母、发音、语法、字义等等无所不问。有些难字我要不是没学过,就是还不能理解。
通常晚饭之后我做功课,母亲则学泰文。我们坐在饭桌两边,桌下蚊香的毒烟把人熏得昏头昏脑。母亲拿着我的旧课本来读,碰到不懂的字就大声拼出来给我听。有时她拼错了,我就得站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字。我说出读音、字义,母亲就用简单泰文或中文记下来,不久,我那些旧课本都密密麻麻满是她草草写下的笔记了。
她在求学的路上进步之速令人难以置信。不过5年她就什么都可以读了,不论是小说、史书或报纸。泰语娴熟了之后,她又学英语。
母亲现在还做了我几个孩子的教师。这又是个奇迹。我得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母亲于是毫不犹豫给我代劳,把孩子照顾得妥妥贴贴。她把自己过去的艰苦经历归纳成为宝贵经验,传给外孙。她会告诉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最初看来总是困难的,你尽了力还是觉得似乎永远不可能成功;但是只要锲(qiè)而不舍,总会有得心应手的一天。
母亲发奋求学,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明白求学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和母亲一样,我36岁才开始修学一些从前没机会学的科目。求学需要的只是努力和恒心。
作者的母亲从___________时开始学习泰文,那时我才______,便做了__________ 的教师。每当晚饭之后,________做功课,___________则学泰文。不过______年她就什么都可以读了,不论是 _______、_________或报纸、泰语娴熟之后,她又学________ 。现在她又做了______________的教师。
从文中找出含有下列意思的成语。
(1)形容坚持不懈。(         )
(2)心里怎样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记忆纯熟,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
从下面的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  无论做什么事,最初看来总是困难的,你尽了力还是觉得似乎永远不可能成功;但是只要锲而不舍,总会有得心应手的那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明白求学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求学需要的只是努力和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母亲奋发求学这件事,你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实践题:你的母亲有什么值得你学习,请简单地写出几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记叙文(写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外类文阅读。
长城远眺
建国三十周年纪念日来临的前几天,我们又有机会到八达岭登一次长城。大概是因为长城常常被用来作为中国的象征的缘故吧,在这样的日子里登临它,便更觉得意味深长。经过一番努力,攀登高处,走上城楼,迎着呼呼的大风,纵望莽莽的群岭,长城蜿蜒在山脊之上,犹如一条探首天际的巨龙。它仿佛有生命,正在腾飞似的,雄伟而又潇洒,庄严而又矫健。远望长城内外,林木耸翠,紫烟笼罩。长城脚下的广场,许多汽车好像甲壳虫一样聚集在一起。而长城的城道上,中外旅游人群又仿佛在赶集似的,形成一股人的巨流,它涌动着,奔腾着,不断掀起“人的浪花”。那秀丽景象,的确是饶有奇趣和令人遐(xiá)想的,望着望着,我竟有了这样的一个幻觉,仿佛这无边无际的苍茫大地之上,出现了三条巨龙,一条是群山的巨龙,一条是长城的巨龙,一条是人流的巨龙。龙叠着龙,蜿蜒于荒野上。群山,那是人还未开化之时就存在了;长城,那是两千年前就出现了的;人流,却是生活于当世的活跃的生命。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正在为建设空前伟大的新中国和无比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着。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2)用“”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3)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作者的________,联系短文判断它的含义是:
①歌颂了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人们,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巨龙不断腾飞的美好祝愿。( )
②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自己有机会登临长城的喜悦和自豪。( )

课内语段阅读。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短文中“自然”的意思是( )
①表示理所当然。课文中指登上长城之后,必须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课文中指登上长城之后,情不自禁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反复品味,体会情感、语气。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劳动人民修筑长城不容易,饱含敬意的语气。( )
②劳动人民能修筑这样的长城,感到疑惑和惊讶的语气。( )
(3)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________句,起到了______________的作用。这句话中的四个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______________,是用______________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着方砖,十分__________,像很宽的马路,__________可以并。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______________,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
(1)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并按原文填空。
(2)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长城____________的特点。
(3)“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中“不过”的意思是( )
①不到,仅仅。说明长城离北京很近。 ②只是。说明长城离北京得有一百多里。

课 外 提 优
小麻雀
雨后,院里来了个麻雀,刚长全了羽毛。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看它这么飞了两三次,我看出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我试着往前凑,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着我,小黑豆眼带出点要亲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气。
我想到了:这是个熟鸟,也许是自幼便养在笼中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可是它的左翅也许是被养着它的或别个孩子给扯坏,所以它爱人,又不完全信任人。想到这个,我忽然的很难过。一个飞禽失去翅膀是多么可怜。这个小鸟离了人恐怕不会活,可是人又那么狠心,伤了它的翎羽。它被人毁坏了,而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
它的眼带出进退为难的神情,虽然只是那么个小而不美的小鸟,它的举动与表情可露出极大的委屈与为难。它是要保全它那点生命,而不晓得如何是好。对它自己与人都没有信心,而又愿找到些倚靠。它跳一跳,停一停,看着我,又不敢过来。我想拿几个饭粒诱它前来,又不敢离开,我怕小猫来扑它。可是小猫并没在院里,我很快的跑进厨房,抓来了几个饭粒。及至我回来,小鸟已不见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进退为难:
及至:
(2)细读课文我们知道,小麻雀的遭遇怎样?(简单介绍)

(3)为什么小麻雀要亲近“我”又不完全信任“我”?下文与之呼应的语句是?


(4)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受呢?假如小麻雀再次回到你的身边,你会怎样做?

课 文 在 线
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削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不知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找出选段中的一个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赞美母鸡的?在文中找出四个词语准确地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读选段,我们知道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欣赏这样的母鸡吗?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