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仓鹰击于殿上( ) ②天下缟素 ( ) ③长跪而谢之( ) ④寡人谕矣(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 ”“ ”,表现了秦王 的特点。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武王至鲔水①,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②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③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④,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⑤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鲔(wěi)水:古水名。②西伯:原指周文王,这里指武王。③盍:何。④病:疲乏。⑤陈:同“阵”,列阵。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使人之所恶莫基于死者 |
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
B.故不为苟得也 |
或异二者之为(范仲《岳阳棱记》) |
C.子以是报矣 |
以是入多以书假余(宋源《送东阳马生序》) |
D.武王疾行不辍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
(3)概括【甲】文的主要观点。
(4)【乙】文结尾说“此武王之义也”。对于武王的“义”你是否认同?谈谈看法。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卫鞅①亡魏入秦,孝公②以为相。封之于商③,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④公平无私;罚不讳⑤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⑥.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于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卫鞅:即商鞅。 ②孝公:指秦孝公。 ③商:古代地名。④至行:贯彻到底。⑤讳:避忌。⑥黥(qíng)劓(yì)其傅:指卫鞅因太子犯法,对其师傅处以黥劓的刑罚。黥、劓,皆为古代酷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美于徐公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能谤讥于市朝 |
欲传于商君 |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赏不私亲近 |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
(3)用“/”为【乙】文中画直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4)在甲、乙两文中,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① 的巨大成效(用甲文原句回答),秦国则很快取得了② 的效果(用乙文原句回答)。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靖郭君将城①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②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③,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④,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小吏。③亡:不。这里指(我)不罪你。④阴:通“荫”,庇护。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皆以美于徐公 |
客有于此 |
B.闻寡人之耳者 |
君不闻大鱼乎 |
C.虽欲言,无可进者 |
虽隆薛之城到于天 |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请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3)【甲】文中齐王强国的原因有哪些?
(4)邹忌和齐客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劝谏的?他们共同采用了怎样的劝谏方式?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张盖,寒不被衾。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当其合战,必立矢石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夫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夫将视兵若子,则兵事将若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将如兄。故语曰: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是以古之将者贵得众心,以情亲之,则木石知感。
一节选自《臣轨》
【注释】①盖:伞盖。 ②办:置备。③事:侍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
②必以信
③将不言倦
④所恶者,死也
(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
(3)根据选文内容,问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说明了什么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②【乙】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士尹池 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 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 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经其 ④宫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 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 ⑤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选自《新序》)
【注】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
④鞔(mán):鞋子。⑤折冲:制敌取胜。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司城子罕 而觞之 |
露尻尾(《狼》) |
B. 鞔者也 |
吾从北方闻子 梯(《公输》) |
C.荆适兴 欲攻宋 |
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D.孔子 之曰 |
不求 达于诸侯(《出师表》) |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B.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C.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D.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士尹池根据哪两件事认为子罕"仁"?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