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⑪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有何妙处。
联系语境,说说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⑧段“两行清泪落了下来”一句中加点字“泪”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
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一句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窑语
①窑火,耸立,火鸟一样张开了翅膀,壮美地翱翔。我们的胸膛灼热,与火鸟紧紧拥抱在一起,尽情幻舞。
②从窑山村回来,窑火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燃烧着。
③我熟悉南方的土窑:半圆形的拱门,长长的土砖垒砌的窑垄,方块的天窗,伏地而起的烟囱。场院里,土陶坯已经晒得发白,泥浆水淌出的油状水痕成了陶器的花纹,泥池里黑褐色的胶泥温顺柔和。
④泥是从老河道里挖上来的,一车一车地拉到泥池里,浇上水,用木勺泼洒,一遍又一遍,踩泥人把健壮的牛从牛圈里拉出来,和它说着亲热的话,喂上整畚斗的米糠,然后把它的眼睛蒙起来,牵进泥池踩泥。踩了半日,直到胶泥如蒸熟的糯米浆,黏,糯,柔。制陶师用一把弓状的钢丝锯,把池泥切割成一块块,抱进茅棚里开始制陶。在青石案桌上,师傅狠狠地摔打,反复地摔打,打得胶泥瘫软便开始揉,揉出泥皮片。师傅托着泥皮片,裹在陶模上。一只手转动模具,一只手给胶泥刮浆,浆水咕咕地淌下来,浓浓的。
⑤做好的土陶坯,在地垄里暴晒。陶坯暴晒之后一日比一日白,亮出泥质浑厚的色泽,花纹一圈圈地吐出来,有荷花,有丁香,有蔷薇,有如水的波纹。烈日暴晒七日,制陶师傅便把陶坯一个个抱进窑,一垄垄地码起来,码两天,封了窑门,师傅们坐在一起,喝一顿酣畅的酒。酒喝够了,这时月亮已经爬上了屋顶,开始点窑火。窑火,被噼啪作响的木柴唤醒,树脂吱吱吱地叫,火星四溅,如熟透的石榴一样迸开。陶坯被红绸般的火焰包裹着,一层又一层。
⑥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家的大部分器物,我们用砖瓦筑舍,用碗盛饭,用菜缸腌制咸菜,用壶泡茶,用杯喝酒。窑里烧出来的每一件物品都留有人的温度,有人的品性,和我们一样淳朴,一样要经过摔打,与我们的生命一样易碎、坚硬,最后与我们一同走过岁月。
⑦记得在孩童时期,快过年了,我随母亲去小镇郑坊,拉一架平板车买土缸土瓮。卖陶器店的有好几家,我们一家一家看过去,问价格,看成色,一条街走完,已是中午。母亲拉车,我在后面推小跑,布鞋摩擦沙子的声音,沙沙沙的,和冷风的声音相互交混,至今不散。
⑧时代变迁,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所用的器物也在改变。我看过很多土窑,但大部分废弃了,窑火熄灭。把我们从远古洞穴带进家园的窑,慢慢消失,被我们遗忘。
⑨在窑山,我再一次看到了窑。在老旧的窑场,我见到了制陶师傅,穿着藏青色的围裙,戴着草帽,吸着纸烟,粗粝厚实的手掌裹着泥垢﹣﹣我多么熟悉这朴素的模样,一口口大水缸,整整齐齐地排在院子里,在阳光下散发圆润的光泽,黝紫黑的釉色却白得发亮。我拍拍缸身,把耳朵贴在缸口,嗡嗡嗡的,声音清脆、爽亮,如泉水淌于井中。在两栋瓦房里,码着晒干了的土陶坯,一层一层,一垄一垄。我推开满是灰尘的木门,黯淡的光线落在土陶坯上,器物如昨,鲜亮如初。
⑩瓦舍前后的院子里,瓜架上的南瓜花和黄瓜花开得粉嫩。村子旁的丰溪河依旧流着,河流哺育这片土地,令它生生不息。窑,是信江沿岸最具人烟气息的文明。窑,我们曾如依赖屋舍一样依赖它。窑,给了我们四壁,给了我们屋顶。窑火,那么慈爱,那么倔强。窑火,是我们的摇篮曲,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歌。
⑪我抚摸着大水缸,手久久不忍离开。
(文/傅菲,有改动)
(1)文中三次写到制陶师傅,内容各有侧重,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第一次 |
① |
表现制作工艺的繁杂、精细 |
第二次 |
写窑火点燃前的准备 |
② |
第三次 |
③ |
表现制陶师傅的朴素 |
(2)按照括号中的要求,揣摩下列词句的表达效果。
①陶坯被红绸般的火焰包裹着,一层又一层。(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把耳朵贴在缸口,嗡嗡嗡的,声音清脆、爽亮,如泉水淌于井中。(赏析加点词语)
(3)文中第⑦段有什么作用?
(4)请理解第⑩段中画直线句子的含义。
(5)时光流逝,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很多传统事物在慢慢消失。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不超出所给字格)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六人。其中,两个着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2)请简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材料二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4)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冬之忆
王紫研
①冬天总是令人难忘。
②假如我是动物,一定是冬眠动物,挨不过这刺骨的寒冷,乐得把一季的苦痛换一席长梦。当然也可以做南飞的大雁,但我又懒,受不了那颠簸,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挖个洞把自己埋起来,待明年春暖花开,我醒了,又是生龙活虎。
③但老天爷不让我做动物。逃不过这个宿命的季节,所以只好想办法给自己“冬眠”﹣﹣周末了,管它作业如山,先给自己放个假,吃过晚饭,急往被窝里钻,一边享受着惬意的温暖,一边想着明天是必须早起的。可谁承想,到了早上,却是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依然半梦半醒魂游天外„„冬天,就是一个个和寒冷“搏斗”的季节!
④东北的亲戚说下雪了,才猛地想起北京已经好久没见一星半点雪末了。连续的暖冬快要让人忘记雪花的模样,记得小的时候也下过挺大的雪,奇怪怎么天气越“暖”自己却越来越怕冷?
⑤小时候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呢?开动记忆的搜索器,找到一些零散的片断。
⑥天麻麻亮,奶奶就起身了,她习惯每天早起赶去菜场买菜。我闹着要跟她一起去,她说外面好冷的,丫头再多睡会儿。我说我不怕,非要起来不可,可奶奶还是撂下我一个人走了。“好玩”的事都不带我去,让我每每失望落寞之极。
⑦下雪了,轻轻柔柔满天飘落,伸手去捧,在指缝里倏地溜走了。门外墙边有一堆砖,已经积了薄薄一层雪,从砖面上刮下一层,捏成一团,和小朋友打雪仗,兴奋得满脸通红。结果浑身衣服湿透,回去被妈妈狠骂一通,呵斥着换衣服。
⑧冷吗?真的很冷。小学规定不准戴手套,据说是为了锻炼小孩子的意志,做早操的时候寒风凛冽,十指连心地痛。坐在教室里,虽然有暖气,但教室门总是被捣蛋的男生们一次次故意打开,一脸怪笑地向冻得瑟瑟发抖的我们发出挑衅,所有脚趾都毫无知觉,手指也麻木得不听使唤,偏偏还被老师叫到黑板前去做题目。使出吃奶的劲儿勉强握住粉笔,扭扭捏捏写出来的字就只能连猜带蒙„„冬天,就是恨透了那些“坏小子”的季节!
⑨真正的冬是属于北方的,记忆中北方的雪就像一位硬汉﹣﹣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整夜便厚可没膝,一积就一个多星期,捧在手里不化,踩在脚下硬成冰,尽显着雄奇的风格。和三五好友手牵着手,踩着滑溜溜的冰面小心翼翼挪行,每一步都要付出极大勇气。不时从冰层下面传来“哗啦啦”一阵闷响,便齐刷刷被吓得尖声惊叫,定格一样地僵住,仿佛冰面上随时会豁开大口把我们吞进去。当蹚过地雷区似的连挪带滑溜到岸边,虽然面色如土,心里却是前所未有的刺激和兴奋。
⑩原来,冷,可以让记忆如此饱满。
(1)根据提示,补写文章的情节。
①闹着要跟奶奶外出
②
③
④
(2)第②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成“动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下雪了,轻轻柔柔满天飘荡,伸手去捧,在指缝里倏地溜走了。
②当蹚过地雷区似的连挪带滑溜到岸边,虽然面色如土,心里却是前所未有的刺激和兴奋。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段文字的理解。
(5)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科学的精神力量
①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对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功能日益重视,对科学的物质力量青睐有加,然而,却对科学技术的精神力量重视不够。笔者认为,科学既是一种物质力、生产力,又是一种思想力、认知力,是一种璀璨耀眼的精神力量。在人类文明的百花园中,作为文化范畴的科学,包含着科学思想、科学道德、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丰富内容,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蕴含着人的创造力的智慧光芒,具有重要作用与价值。
②科学的精神光芒烛照世界。科学作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精神探险活动,作为体现人的创造力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在带给我们科学思想、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精神,其基本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质疑批判、追求真理,也带来了科学的思维、态度与方法,例如理性思维、严谨求实、注重逻辑、自由探索等。翻开科学史册,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开启的科学思维、精神与方法,犹如黑暗里的灯塔,照亮了世界。在科学光芒的烛照下,人们不断擦亮认知的双眸,观照自身与世界的面貌,调整实践的尺度与范围,反思科学与人性的平衡和边界,逐渐积淀与萃取出科学的世界观。
③科学的精神光芒照耀社会。科学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关注人类社会与历史,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丰富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治理社会。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现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重要理论成果,以及研究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理论,不仅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组织管理资源、社会、企业等以维护人类活动生存空间的最优环境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与思维,例如系统思维方法等。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在不断创造出便捷有效的科技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塑造和重构着人类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④科学的精神光芒点亮未来。科学的发展塑造了一个有序和谐新奇美好的新世界,使人类对未来充满憧憬。信息科学和数据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崭新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大数据背景下,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可以被预测的。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行为并不是互不相关的独立事件,而是相互关联的数据网络中的一个片段。在这张数据大网之中,许多事件的相关性与其发展的规律变得有迹可寻。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能感知和意识到三维世界,而超弦理论,却把我们带进一个十维的宇宙世界,带来新的科学思维与方法,开拓出一个新颖刺激而富有美感的精神新领域。
⑤科学所蕴含的理性思维、质疑批判、永恒的好奇心和执着探索等精神,将映照并引领人类面向未来,奋力攀登,不断创造出新的精神高峰。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
(2)第②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科学精神。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下,微信朋友圈有关养生保健、食品安全、生活常识之类的科普信息越来越多,如“房间里摆洋葱可防感冒”“断食可以排毒”……这些信息让人真伪莫辨,难以应对。
针对以上现象,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心定而后方能静
①“手机一会儿推送一条消息,总是忍不住去点开,怎么让人专心工作!”“想安静地看一会儿书,总是被人微信骚扰,真是烦人!”“真的好想静静!”与身边的年轻人接触,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②的确,如今的世界确实有些喧嚣嘈杂。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你眼前涌来,各种言论争先恐后地想要占领你的脑袋。在干扰与诱惑面前,用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似乎都变得难上加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难免被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所“绑架”:新闻资讯要看,热门头条要刷,八卦娱乐要追,朋友状态要赞……形象地说就是手机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
③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科技发展太迅速,还是怪周围的人太吵闹,环境太嘈杂?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有这样一则故事,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六组禅师慧能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那么,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如何才能做到心静?我认为,心定而后方能静!
④什么是心定?郑板桥的《竹石》做了形象地诠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就是说,心定就是有定力。只要有定力,就能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即使耳边乱纷纷,也自能岿然不动。人称“石佛”的围棋高手李昌镐每逢重大赛事,总能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就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之时,有着超乎常人的定力。
⑤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如果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你的干扰源。比如,有一些大学生习惯性旷课,常态性挂科,整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问他为什么这样,他没觉得是自己没目标,没意愿,没动力,反倒是怪宿舍没氛围,室友把自己带坏了。抱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不妨多学学毛泽东。年轻时的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闹市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戏院剧场也是他常去的读书场所。他做到了心定、神静!
⑥今天我们强调保持定力,静下心来,不是要年轻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因为接收的信息太多且鱼龙混杂。如果你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好奇要点开看一下,那么结果往往只能是什么也不记得,什么也没留下。
⑦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进入了手机“每隔三秒就有一条新的未读信息”的状态时,不妨适当开启一下“屏蔽功能”,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想想自己的目标,调整好状态再出发。
⑧世界愈是熙熙攘攘,愈是心定然后方能静,心静才愈能彰显力量。所以,别再焦躁着去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从静中获取制胜的法宝。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述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第⑤段除运用道理论证外,还有哪两种论证力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⑥段的论述是否有必要?请简要说明理由。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列举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写出身边年轻人的烦恼,引出论题。
B.选文第②③段由客观到主观地分析了人们静不下心的原因。
C.诸葛亮的名言“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
D.选文将大道理寓于小事件之中,说理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