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的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各自的职能是什么?
(2)有人说,唐初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请从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角度分析此观点出现的原因。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学良与国民政府接近以来,对于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逾益激烈,招
致严重紧张状态。9月18日事件,在此紧迫气氛下产生,日本军队的行动未超
过自卫权,就公平判断,倘置其他任何国家和日本同一境地,则亦将出诸同一行
动。
--------1932年11月20日日本政府发表的意见书
材料二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是内忧外患相通之时,一方面内有狂暴的土匪,天
天拼命地杀人放火;另一方面外有日本帝国主义,天天向我们猛烈地侵略,日寇
敢来侵略我们的土地,甚至公然要灭亡我们整个国家,就是我们国内有土匪扰乱,
不能统一。
-------1933年5月蒋介石的文章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土匪”指的是什么?(2分)
(2)对于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日本和蒋介石各是怎样的解释?他们为什么要这
样解释?
(3)你认为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阅读以下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形
成了拥有3.6亿人口、年生产总值约6万亿美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美、
欧、日,只有18%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
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和技术转让的三分之一。现在它们越
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直接的消售有20%是在国内进行。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图2分别和哪两个国际组织有关?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世界经济
发展的什么趋势?
(2)材料三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
(3)材料一、二中提到的三个国际组织中,中国是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中国加入这国际组
织,对其发展有何影响?
(4)你对材料四图片中的这种现象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1948年及1970年美国和法、德、日、英四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如表
年代 |
美国(%) |
法、英、日、联邦德国之和(%) |
1948年 |
54.6 |
19.6 |
1970年 |
37.8 |
31.5 |
请完成:
(1)据材料,美国和欧共体国家及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发生变化的原因。
(2)上述变化对美日关系、美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和国纷纷采取措施摆脱危机,世界上有70个国家
提高了关税,限制使用外汇购买国货,实行限制进口和直接进口的制度。英美放弃货币的金
本位,导致通货膨胀,56个国家货贬值,世界金融陷入混乱。美国实行新政,饭后整顿金
融、调整工业、农业、兴建公工工程,调整劳资关系,实行社会救济,保障雇员章程,调整
劳资关系等。德国和日本实行军事化的经济干预和调节,强化垄断组织,大力进行扩军备战,
甚至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往的周期过程是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相继。而1929
年的经济危机在低谷结束后,并未出现繁荣,而是持续萧条,1937年又发生了短暂的危机,
即使危机解决较好的美国,1938年失业率仍有10%,1939年的工人年平均工资仍低于1928
年——《世界近现代史专题30讲》
回答:
(1)概括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归纳资本主义国家对付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有何共同点?
(3)试评述罗期福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积极作用。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王室的衰弱,“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
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
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
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
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
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于隋唐,皆属门第
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族入主,
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
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三: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
在南北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
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阱,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雇佣租赁)。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
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
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
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
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1)阅读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谈谈你对“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认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以及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