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人类近代文明的历史上,理论常常是行动的先导,近代史的发展正是建筑在先进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列举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至少写2个著名代表人物)
(2)请举出1例在该思想影响之下发生在欧美的革命运动。
(3)“立法权赋予国会……行政权赋予总统……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大法官……”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哪一学说?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冷战后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拿破仑法典》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面材料分析。6分
材料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
材料二: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讲道:....我们要牢记历史,...只有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实施自己的这一主张的? 2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甲午战争爆发于那年?签订了哪个不平的条约? 2分
(3)简述你对“中国梦”的理解? 2分

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6分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为了复辟帝制,袁世凯在思想领域掀起了复古尊孔的逆流。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先进的知识分子奋起还击。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时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请回答:
(1)是谁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分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什么?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2分
(3)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答两点即得2分)

2006年11月,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推动共同发展,谋求和谐共赢》的重要讲话,提出构建和谐亚太的新主张,得到与会各国领导人的赞同。历史上,亚太地区(指亚洲及环太平洋地区)各国人民互相学习、联合斗争,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共同促进了亚太地区的和平、进步和发展。请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时,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积极吸取中国文化,这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日本法西斯曾把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卷入战争的深渊,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概述亚太地区的国家和人民为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于1945年8月采取的军事行动极其结果。对此,你有何认识?
(3)“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和平统一祖国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也是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和谐发展的重大贡献。“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结合这一构想的成功实施,说明它对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同学们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进行了一次探究性学习。
(1)回顾历史
同学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斗争的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请你说出28年斗争中党召开的重要会议及其重大成就。(3分)
(2)总结成就

在党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儿女,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勇于进取,创造了党的辉煌历史。上图人物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请分别用一句话评价他们,并指出其共同的优秀品质。
(3)展望来来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请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1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让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这是中国农村面貌即将迎来新一轮巨变的标志性事件。……国家信息中心学者徐宏源说,“这势必会对城乡统筹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宋振远、邹声文、张旭东《划时代的决定——写在废止农业税条例之日》
材料三在连续6年增产增收之后,更要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我们要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也要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党和政府为什么十分重视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在农村采取的什么土地政策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3)根据材料二,指出2005年国家在农业方面又制定了什么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实施的重大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党和政府制定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的着眼点是什么?
(5)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始终重视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但在1958年我们却犯了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这是什么错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