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么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⑪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⑫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置,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⑬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了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图”。
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 |
B.第⑥段画线部分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 |
C.第⑫段写到“植物”“ 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是因为他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
E.全文以地图作类比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
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
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世纪以来的诗歌界一直是比较沉寂的。然而,“裸体诗朗诵”等事件的发生打破了诗歌界持续已久的沉寂状态,引发了人们对现代诗命运的又一次思考:诗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古人云:“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下列对“诗歌的本质”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诗歌在本质上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古人说“诗言 志”,就是这个道理。 |
B.人的内心情感来源于生活,诗人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的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 用,因此,诗歌在本质上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
C.虽然诗歌的本质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但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面向广阔 的社会生活,进入到普通大众的精神世界里去。 |
D.诗歌在本质上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要参加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就一定会写出 |
内涵丰富的好诗。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真正的诗人,尽管生活境遇不同,而且对诗歌的本质的理解可能也有不同,但 现实生活总是决定着他的诗歌情绪的生成。 |
B.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他总是被生活所感动,因而获 得的诗歌情绪也总是真诚的。 |
C.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和情绪升华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生 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绝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
D.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 |
美加工才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完成审美超越,就应该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 受进行审美选择和情绪升华,让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情感进入诗歌。 |
B.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感受是有价值的,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 中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最接近真善美、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
C.诗人在完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时,正确地把握情感固然重要,但第一位的 工作还是要准确认真地选择语言。 |
D.要在诗歌创作中实现审美超越的关键,不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是诗人以诗 |
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儿子的旋律
徐平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地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点头,往自己卧室边走边脱外套。
收录机又响了。儿子!①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悯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
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②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
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暮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开宣布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眼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心紧成一团。
“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
“一夜之间你衰老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头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自信像空气注入瘪气球一样迅速饱满地回归。
最后接送父亲的小汽车在笛笛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回头:“昨晚干嘛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③
父亲老泪闪烁。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目光环笼罩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④你可以把收录机再开大点。阅读全文,分析小说的题目“儿子的旋律”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主要从父亲的视角出发,运用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刻画出父子二人的性格。 |
B.“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一句,说明在儿子眼中![]() |
C.小说对话很少,作者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刻画让父子俩的形象跃然纸上。 |
D.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简单而又典型的故事。透过这个故事我们最终看到了青年一代对老一代的理解。 |
“儿子!”这一独词感叹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了父亲不同的心情,请具体分析。
答:第①处:
第②处:
第③处:
第④处:小说整个故事情节是以“父亲被免职”为核心展开的,但文中却始终没有明确指出父亲被免职的原因。请你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父亲被免职的主要原因。
答:
。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混子
胥得意
混子——这是刘群的外号。老兵这么一喊,他保准一个响亮的“到”,两脚跟一靠,往你身边一站,挺有素质的。但人名声在外,混子早已大名远扬,所以不了解底细的人差不多都忘了他叫刘群。
其实,混子是个不错的兵,干起活来像个小拖拉机,有使不完的劲儿。美中不足是小毛病太多。队列中不允许讲话,可他总讲。连长眼一瞪,他舌头一伸,闭了嘴,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谁一找他做思想工作,嘿,他保准有说不完的理由,什么“人无完人’’啦,“洁玉微瑕”啦,弄来弄去,不知道是谁在做谁的工作了。拿混子背地里的说话,就是非气气干部不可。
混子要退伍前半年,听说连里要分来一个新排长。得到这个信儿,混子别提多兴奋了,连夜找了几个“小混子”召开紧急会议:哎,我说,明天要来新排长了,咱好好气气他,反正咱们是混子。
排长来了。排长长得特苗条,往队列前一站,像条龙。混子直乐。在大家互相介绍时,混子说,我叫混子,战友们都这么叫,排长你以后也这么叫吧。排长笑着握住混子的手,使劲握了一下。混子痛得一咧嘴,赶忙往回收。排长眼睛盯着他说:“以后你就别混了。”说着用手正了正他的帽子。
全排的兵都喊他混子,惟有排长一本正经地喊他刘群。每当这时,便有老兵笑着提醒排长:“他叫混子。”
自从排长来了以后,混子真混不下去了。一点点小错误在排长眼里都是毛病。排长也真有耐心,说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好了,非得从一个很遥远的话题开始,听着听着就扯到正题上来了。每天晚上不把台灯讲倦了,不把混子讲得脸红三层,那他不会躺到床上向混子伸出手说那句话:“有信心改正就握住它。”然而混子一次次动情地望着排长在空中的手,却没勇气伸出自己的手。
终于,一个落着雨丝的夜晚,混子握住了排长的手,同时也把排长的心握得一片潮湿。
混子变了,老兵都说。“本来他就不是混子,只是你们叫他混子。”排长说。
当北方第一场雪飘落的时候,军营悲壮的季节来临了。在那一排排最后一次列队的老兵队伍中,没有领花和军衔的肩膀丛中,哽咽着无数泪水浸透的离别之话。
上列车时,混子从退伍老兵中挤到排长面前:“排长,你没来之前,我有时都忘记了自己的乳名,每一次听到你和我哥一样叫我乳名,我就感到有一种亲情,因为你从没叫过我大名。” 听着这个被评为“最佳老兵”的士兵的倾诉,排长才想起混子退伍证上“刘群”俩字儿前面还有一个“张”姓。
火车开动了。刘群从车窗中使劲朝连长及战友们挥动着手。排长冲着列车声嘶力竭喊了一声:“混子!” 混子没有听到。下列各项对于这篇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请将该题答案填涂在机读卡第16题的位置)
A.离别时刻,排长“声嘶力竭喊了一声‘混子!’”这里面既有排长为混子成为“最佳老兵”的欣慰,更包含了浓浓的战友情、兄弟情。 |
B.这篇小说的语言朴素而富有表现力,并且不乏抒情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也是这篇小说特色,有的细节描写内涵丰富。 |
C.这篇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但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两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刻画得真实而自然。 |
D.这篇军旅题材的小小说告诉我们,做战士的思想工作要耐心细致,只要有耐心、决心,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
“混子”之所以成为“混子”,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请简要回答。(15字以内) (3分)
文章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
答:请简析文中画线短语的含义 。(6分)
答:⑴“把台灯讲倦了”(3分)
⑵“把混子讲得脸红三层”(3分)
美国正经历艰难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后,它的经济增长缓慢还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随着美国的负债额在未来十年内将几乎相等于其国民收入,其不能有效运作的政治体系似乎也无法应对国家面对的根本挑战。
一些观察家甚至担心欧洲的金融问题将让美国和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衰退。此外,美国的政治依然在预算事务上僵持不下。因为2012年总统大选将近,妥协也变得越发困难——共和党人都寄望经济问题能帮助他们把奥巴马赶下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预测美国将走向衰退,尤其是相对于中国。
这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观点。最近由皮尤研究中心在2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15个国家的大多数民众相信,中国会取代或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
在绝对意义上的衰退来说,美国的确面临许多真实的问题,但美国经济依然具备高度生产力。美国在总研发支出、大学排名、诺贝尔奖得奖者人数和企业精神指数上依然排名世界第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上月发布的年度经济竞争力报告,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在全球排名第五(位居瑞士、瑞典,芬兰和新加坡这些小经济体之后),而中国只排名第26位。
此外,美国在生物科技及纳米技术这些尖端科技领域依然维持领先地位。在这方面可看不出任何的绝对经济衰退的迹象。
一些观察家担心美国社会将逐渐僵化,尽管对移民问题的焦虑在美国历史上层出不穷,美国还是从移民中得到巨大的利益。在2005年的统计显示,此前10年美国创立的新企业中有25%有外国移民参与。
许多评论员对美国低效的政治体系表示担忧。没错,美国的开国元勋建立了一个分权的制衡体制,牺牲效率来保障自由。美国目前正经历一个党派极端对立的时期。但这种政治对抗在美国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它建国的年代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国政府和政治经常经历这类情况,当前的局势看来非常恶劣,但以前的情况有些比目前更糟。
美国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包括公共债务、低水平中学教育及政治僵局。但请记住这些问题只是整体局面的一部分——而且它们原则上都能在长期内得到解决。
把这些问题与那些原则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区分开来是很重要的。当然,美国是否能实施可行的解决方案也是个未知数。有几个委员会已经提交了利用增税和削减开支来改变美国债务不断上升趋势的可行方案,但可行性不能保证这些方案一定会被采用。李光耀认为中国“将给美国带来强有力的竞争”,但在总体实力上将无法在本世纪上半叶超越美国的看法,大概是正确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令人沮丧的关于美国绝对衰落的预测,将被证明是与过去几十年类似的预测一样具有误导性。下列对于美国经济面临的问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已经放缓。 |
B.美国的负债额在未来十年内将几乎相等于其国民收入。 |
C.美国的政治依然在预算事务上僵持不下。 |
D.中国会取代或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 |
下列各项中属于美国“原则上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一项是
A.美国经济竞争力在全球排名第五。 |
B.美国由于分权的制衡体制带来的政治体系低效。 |
C.美国面临公共债务、低水平中学教育![]() |
D.美国社会将逐渐僵化,对移民问题的焦虑在美国历史上层出不穷。 |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欧洲的金融问题将让美国和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衰退。 |
B.关于美国绝对衰落的预测,将被证明具有误导性。 |
C.中国的总体实力上将在本世纪上半叶超越美国。 |
D.美国面临的各种问题原则上都能在长期内得到解决。 |